精英小说

精英小说>大明海权 > 第十章 超机动21世纪战斗机一(第1页)

第十章 超机动21世纪战斗机一(第1页)

第十章超机动!21世纪战斗机(一)

随着时间进入80年代后期,大明海空军靠着出色的四代战斗机规划,尤其是依靠着HF14,JF-16,JF17和HF18这四款多用途战斗机和包括JF11,HB6等截击轰炸机和专职攻击机(所有的截击机都有一个良好的战斗轰炸机的底子)共同构成了,大明航空兵体系完备、战斗力强大的战术飞机队。

如果说在50年代到60年代,安联至少在战术飞机上还能够和大明在质量上一较高下的话,那么随着时间逐步进入七八十年代,航空电子系统在包括战斗机的火控设备、电控飞控设备等方面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在这方面相对处于短板的安联自然就在四代机的竞赛当中落于了下风。

毕竟在大明那边开始普及平板缝隙雷达的时候,安联那边的战斗机依然在普遍配备倒卡赛格伦天线。

机载雷达早期基本上只具备简易对空搜索和测距功能,后来随着需求的不断增加,演化到不仅要兼顾大区域范围内的搜索、跟踪以及火控制导甚至还要对地测绘等多项目功能。

一般而言,机载雷达要求天线具有高增益(便于增加探测距离)、窄波束(利于增加测角精度)、低副瓣(抗干扰)等特点。而实现高增益,窄波束,从50年代到60年代,战斗机的雷达经历了单反射面抛物线天线到双反射面天线,也就是卡赛格伦天线的转变,最后为了解决卡赛格伦天线的遮挡问题,各国开始将卡塞格伦天线倒置,将副反射面位置变为极化栅格抛物面,主面位置变为极化扭转板,发展出了倒卡塞格伦天线。

可是大明在发展出倒卡塞格伦天线之后,就继续开始发展平板缝隙阵,开口波导阵,偶极子阵,微带贴片天线阵等等,并且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开始进一步尝试发展相控阵雷达。而安联则继续在倒卡雷达这条技术路线上一路继续发展,直到80年代,安联航空兵的绝大多数战斗机配备的雷达也依然是倒卡天线。

其实原本已安联在电子技术方面的起步水平不至于混到如今这个地步,他们应当有比历史同期苏联更好的电子设备水平才对,然而问题就出在安联在掌握了核武器之后,由于安联早期在常规军事力量上显著弱于大明,因此在掌握了核武器之后,核武器就被安联视为保证国家安全的绝对立身之本,既然把核武器制作绝对的立身之本,那么安联的海陆空三军的常规装备也要考虑在核战争的环境当中运作。

因此,在核战争当中更可靠的真空管显然就要比晶体管更可靠,在技术路线上的错误抉择决定了双方的电子设备在此后的差距越拉越大。

如果说在军舰上由于军舰巨大的体型,对于电子设备的重量和体积并不敏感,而坦克更多讲究打穿防住,电子设备对于坦克来说重要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体现不出来,因此在海军和陆军上这种技术路线的选择带来的影响还不是那么明显的话,那么在进入70年代后期之后,在航空器上不同的技术路线而导致的结果,就让安联的飞机研发显得举步维艰。

为了让新一代的倒卡天线雷达至少在探测距离的,纸面指标上达到和明军典型的1090雷达相当的地步,安联的CK01雷达算上后端设备的总重甚至突破一吨,重量4倍于1090雷达,然而在这巨大的重量代价下,CK01的性能又如何呢?

JF-16在大明皇家空军组织的对高空、中空和超低空飞行的JT-100教练机的迎头探测距离测试当中。最远记录是150公里左右——当然,这可能是孤立的小概率事件,因为通过大规模的测试数据统计,对JT-100的密集迎头探测距离在120公里左右,尾追探测距离在50公里左右,检测概率按明标是85%。

而作为测试目标的JT-100的RCS雷达反射面积在正面30度的情况下,RCS在10^0。7至10平米之间,正面平均大概6m^2。尾部30度RCS在10^0。5至10平米之间,尾部也取6m^2。

也就是说,1090对6m^2RCS目标的迎头探测距离在120公里上下;对类似目标的尾追探测距离50公里上下,检测概率85%。

而安联空军对CK01的性能组织的一系列测试当中,大概对RCS3^2目标的迎头探测距离100公里,尾追探测距离40公里,顺便一提,安联空军的检测概率是50%。在安联空间内部对CK01雷达编写的技术手册当中,写明了对3m^2目标的探测距离范围为85-100公里。85公里的探测距离对应的检测概率是100%(一般是三个标准差,大概99。86%);100公里对应50%。

雷达的探测距离与探测目标反射面积的0。25次方成正比例关系。大明标准6m^2换算为安联标准3m^2,反射面积小一倍,探测距离减少0。5^0。25,即探测距离除以1。1892。又由于大明标准是85%检测概率,安联为50%,继续换算后得到

1090对3m^2目标迎头探测距离101公里;尾追探测距离40。5公里。检测概率85%;

^2目标迎头探测距离92公里;尾追探测距离36。8公里。检测概率85%。

总体来说,迎头和尾追探测距离,1090有着大致8-9%的优势。

而平视探测距离,已经是CK01最擅长的地步了,如果要比下视探测距离的话,那双方之间的差距将会到一个惨不忍睹的地步,说实话,安联的技术人员能够在70年代拿出另一个时空当中苏联80年代才拿出来的“倒卡神器”N001雷达相当的倒卡雷达,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可是技术路线上的差距并不是人力研究的努力能够弥补的,4倍的重量差距更是难以逾越的天堑,这让安联如果想要和大明比一拼轻量化比拼推重比的话,先天就处于难以逆转的劣势当中。

但是不得不佩服安联航空设计人员的天赋,他们确实在这种带着镣铐跳舞的局面当中杀出了一条路来。

首先由于大明的JF-16和HF14横空出世以后,安联那边原本规划的下一代战斗机计划标准被推倒重来,毕竟他们手头上的方案造出来之后显然不可能有效对抗这两款“东方双璧”,这自然让他们的下一代战斗机方案比原定计划的时间往后推迟了差不多5~10年。

不过对于安联来说,在这推翻重启的时间当中,他们也确实找到了另一条能够在空战当中对抗明军的制胜法宝。

总结起来一句话——注重远程,放弃中距离,过失速格斗致胜!

由于双方在电子设备上的差距,安联在审视了自己在六七十年代开发的几款雷达、或者是红外制导的中距空空导弹之后,不得不承认的一件事情是受限于引导头技术的拖累,在中距雷达空空导弹上安联和大明的差距比双方在战斗机上的差距还要大,大明手中的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在经过多次改进之后现在性能已经相当不容小觑。

尤其是通过和PL11F这款最新型号的性能推测,PL11F在重量比安联的P33中距空空导弹几乎轻了14的情况下,不仅射程超出50%以上,雷达引导头性能差距更是云泥之别,安联的飞行员自己都吐槽P33雷达制导中距导弹简直就是一个烧火棍,命中率低的令人发指,相比之下P34红外制导中距导弹反而更好用一些。

但是一个中距弹用红外制导那射程上自然就不可能太远,总之相比之下中距弹完全没有格斗弹和远程空空导弹好用。

毕竟格斗弹的红外引导头上安联和大明之间的技术差距并不大,而远程空空导弹安联大不了把导弹做得更大一点,他们的P66远程导弹就是二级助推的,一枚导弹的重量几乎抵得上两枚凤凰,不过安联的重型截击机的体格也足够大,机腹加翼下一口气挂四枚也不是不行。

所以安联的航空兵决定干脆放弃中距离,一方面继续重点发展国土防空军的远程重型截击机,这些远程空空导弹主要的作战目标也是大明皇家空军手中的那些战略轰炸机,另一方面则重点发展格斗弹,在此之前由于自身飞机的体格和载荷的问题,安联的P40格斗弹尺寸可以说是当时最小的格斗导弹,全长2。08公尺,弹径0。13公尺,翼展0。13公尺,发射重量65公斤,弹头重量6公斤,有效射程只有3至5公里。

而相比之下大明的PL8系列格斗弹就是体格在90~100公斤左右的,在有效射程上就要更占便宜一些。

再确定了放弃中距离的整体指导思想之后,安联开发的新一代格斗导弹P70直接把尺寸放大了一个级别,导弹直径从130毫米直接提高到了180毫米,导弹长度从2。08米提高到了3。1米,发射重量来到了140公斤,其中弹头战斗部重量达到了8。5公斤,最大射程达到了25公里。

由于空军的战术飞机是难以携带体格巨大的远程空空导弹的,安联敢于把宝压住在格斗弹上面的依靠主要有两点,首先就是超视距空战,尤其是在复杂战场下的超视距空战的目标识别问题,虽然大明空军的中距弹性能出色,但是他们在执行维和任务的时候,绝大多数的情况都需要目视辨别目标身份之后才能决定是否进行攻击,再加上在空战当中蝇头攻击的状况毕竟比较少,这就导致了绝大多数的中距空空导弹事实上都是在30公里之内打出去的。

对于拥有全世界最强的空情监测能力、空中指挥和预警系统天下第一的大明空军来说这都是一个不小的麻烦,那对于安联空军来说就更是如此了。

既然大多数的情况都要进入目视距离交战,那么不如直接把格斗蛋的体型放大,一方面是提高格斗弹的不可逃逸区范围,另一方面也是在一些状况下可以客串中距弹的一些职能。

而在技术上,安联也同样有秘密武器,那就是在飞行员头盔上的头盔瞄准器和在格斗弹上采用的燃气舵,由于新一代格斗导弹出类拔萃的性能和开创性的头盔瞄准器,直接让安联空军在空中格斗能力上一下子傲视群雄起来。

而安联空军的第4代战斗机,也同样在设计思路上配合着空军的整体方向,由于安联的设计师很清楚自己,很难在推重比上和大明空军相抗衡,因此安联空军开发的重型和轻型第4代战斗机都采取了鸭翼加无尾三角翼布局,其中四代R-30重型战斗机类似采用二元进气道的幻影4000,而R-29轻型战斗机则和JAS39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两款飞机都有相当出色的过失速机动能力,毕竟鸭翼布局在这一点上的优势相比于常规布局的战斗机来说是更为显著的,其中R30战斗机也具备携带P66远程空空导弹的能力,通常情况下R30会携带两枚远程空空导弹和多达六枚格斗弹以及三个副油箱,R29更是为了减重没有安装太复杂的雷达系统,初期型号甚至不具备超视距空战的能力,全部挂上P70,然后靠着极度压缩的机体获得的推重比和头盔瞄准器在近距离格斗当中大杀四方。

虽然说路线发展的比较曲折,而且看起来有些剑走偏锋,但是安联的四代机体系也确是成功的建立起了能够和大明皇家空军对抗的能力,因此在得到了成功的反馈之后,安联的研究人员开始把目光放在了下一代飞机上,他们准备沿着成功的道路趁热打铁,快马加鞭的开发出第5代战斗机,从追赶到超越,他们已经有些等不及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