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她曾写信给月扶,月扶只说想在洛城再留一段时间。等一年之期至,他便回西域。
在一年之期到之前,还有约莫半年的时间。而这半年,用来准备她和谢晏婚礼,应当也是很仓促的。
谢晏笑着看陛下,他想过千遍万遍、放在心上的人,在今日走向了他,为他排除万难。
众人知道女帝的心意不可逆转,只得听从。
萧泠音把婚礼诸事布置下去,自己却像没事人一样,又开始忙于政事。
先前她和谢晏说过想要改革选官制度,如今已经在慢慢着手了。
朝中职位大多是父死子继或是官员推举,萧泠音一下子不敢变化太大,因此依旧保留官员推举合适人选的权力,但她在此权力上加了一项限制。
那便是,他们推举的每五个人中至少要有一个不是出身于世家。
政策推行下去,百姓们也有了做官的机会,口中直说女帝英明。
新的一批官员来到殿上,这一批人有十个,其中一人商贾出身,其余人依旧是世家子弟。萧泠音给他们各自安排了职位,便让人带着去熟悉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看着那些人出去,萧泠音揉了揉眉心。
谢晏知道她在为什么发愁。虽然新的选官制度已经在运行,可百姓平日受到的教育与世家子弟相差甚远。
甚至可以说,世家子弟中最顽劣的一个,识的字、读的书、会的东西都比出生在农户的孩子多的多。
她已经在大周各地办了书院。
即便是不收费,很多百姓也不愿让自家孩子去读书。在他们眼中,让孩子去读书,还不如在家里多干些活。
萧泠音问谢晏:“你说我怎么做,才能让他们愿意把孩子送到书院去读书?”
她有些郁闷,多学些东西总是好的,可是百姓为生活所迫,更愿意孩子留在家中帮忙也无可厚非。
如今国库并不充裕,她不可能因为这件事再拨钱了。
谢晏说:“百姓不愿意去,还有一方面的原因。”
“他们不知道孩子读了书以后能做什么?他们自己世世代代就是靠耕作为生,怕孩子读过书,认了字,却拿不起养活自己的农具。”
萧泠音若有所思,她手指交握,偏头看着谢晏,“你是说,我得明确让他们知道,读书的好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若是做一件事情没有好处,他们凭什么花时间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