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敢,咳…啊!”李昖这才爆出了哀嚎声,疼痛感现在才传来。
“真的是聒噪啊!”李舜臣啐了口,下腰双手持刀,丁字步探出,上砍,转身用力下砍,一整套刀法行云流水,他的第一刀砍在胸腹部,第二刀带着呼啸之声,砍在了李昖的脖颈上。
李昖还在惊讶,只是视角一歪,天旋地转后,在一片血红色中,失去了所有的意识。
李昖死了。
李舜臣微微皱了皱眉,李昖的脑袋只砍掉了一半,另外一半还在脖子上挂着,显得有点诡异。
这个丁字回杀是他在大明学到的武艺,陛下操阅军马的时候,李舜臣请教大明皇帝学来的,如果让大明皇帝来,这一刀就把李昖的脑袋砍下来了,李舜臣亲眼见过,大明皇帝这丁字回杀,能把海碗粗的木桩砍断。
一想到大明皇帝的弘毅,没有什么天赋,硬生生把自己练到合格将领的地步,再看看这个贪生怕死,只管自己的李昖,李舜臣就气不打一处来。
李舜臣再次下压,又补了一刀,彻底将李昖的脑袋砍了下来,提在手里,李昖的尸,一定要送到大明京师,验明正身的,再怎么说也是大明册封的王室,是死是活,要有个准信儿。
“杀!杀!杀!”
喊打喊杀的声音充斥着整个义州城。
李舜臣镇压了朝鲜王李昖的叛乱,王动叛乱这件事比较离奇,看起来有点不太符合逻辑,但就是这样生了。
又经过了一天的时间,李舜臣才完全清理干净了叛军,开始盘点损失,一共损失了三万斤的火药和六万石的粮草,主要是火药库爆炸的时候,把一个粮仓烧毁了,忙于平叛的义州军,没工夫救火。
义州存了二十万斤的火药和四十万石粮草,这个损失,真的不算太大。
让李舜臣比较意外的是,虽然废王李昖调动了一部分的义州军,但即便是被调动的义州军,大部分都是出工不出力,就是人去了,但李舜臣所部一到,直接望风投降了,非常丝滑,平叛的过程没有任何的阻力。
义州军大约有两万四千人,而李昖因为仓促动,只调动了四千人,就是这四千人,顽抗到底的也只有一千多人,剩下三千人,全都投降了,这些顽抗到底的叛军,多数还是文武两班的家丁,不是义州军。
即便是这些家丁,抵抗意志也是非常的薄弱,被逮到之后,就会立刻马上投降。
掌握了军队的调令,绝不等同于掌控了军队,军队也是由一个个个体组成的,不是将领布一个命令,就任由差遣,死不旋踵的执行军令。
杀倭寇肯定是拼死作战,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血赚,杀三个光宗耀祖,但戚继光要下令把枪口对准皇帝,有几个人肯,那就难说了。
戚继光不止一次强调,基于恐惧而非信念作战的不义之战,是非常难以取胜的,即便是赢了,也很难保证是真的胜利,而戚继光对大明军的要求是,军事胜利与政治胜利。
李舜臣的确是这次平定叛乱的指挥者,但这也是大明军政治胜利的结果,在这个杀良冒功蔚然成风的年代里,大明军的军纪,对于所有朝鲜人都是一种幸运,大明军在行军的时候,甚至会避开庄稼。
人心所向,从来都不是虚妄。
李昖的失败是毫无意外的,他连驿馆、驿路都没掐断,让情报能力更强的大明军,把消息传回了义州,让李舜臣有了防备,李昖就注定要失败了。
大明军担心李舜臣用的是苦肉计,但李舜臣选择了结束了李昖的性命,大明也不用为难,不用沉江落水了,把这个稍微有点棘手的事儿,给办的很利索。
在事后复盘的时候,李舜臣现了点燃了火药库的是倭寇,而不是义州军,义州军在动叛乱的过程中,面对来自上级的炸毁火药库烧毁粮仓的指令,选择了再看看,看看局势,而不是立刻点燃。
这一支倭寇攻入了丙字库,很快被附近的义州军围困,在倭寇见取不出火器、火药之后,悍然点燃了这些火药,引了爆炸。
“传我将令,全程搜捕倭寇,抓到后,都给大明送去,解刳院需要标本。”李舜臣开始了事后的清理工作,平叛是开始,对义州不忠诚于大明的倭寇和花郎,要进行全面的清扫,防止类似的事情生。
戚继光并不知道义州生的事情,到底有了怎么样的结果,他的眼中,只有眼前的战场。
倭寇躲在地利的王八壳子里,大明军开了几次王八壳都是无果,但现在机会来了。
“加藤清正率部三万,从汉城出,已经行至碧蹄馆。”墩台远侯急匆匆的走进了大帐之内,报告了倭寇的最新动向。
“下令马山馆守备赵吉,无论如何咬住这三万人,各部按计划行动,大军开始渡江。”戚继光听闻之后,立刻下令开拔。
倭寇方面出动了三万人,只要咬住,大明军主力赶到的时候,倭寇就是进退两难,要么抛弃这三万人,要么只能驰援。
在戚继光的规划中,这是一场围点打援的伏击战,旨在彻底消灭倭寇出城兵力,试图收复仁川、汉城附近失地,前线军兵要将敌人咬住。
在大明军渡江的同一时间,仁川外岛出现了大明水师的舰队,大明水师比大明京营的度更快,这是一次全面进攻,在倭寇以为这是一次例行骚扰的时候,大明水师已经开始登6仁川外岛诸多海岛。
天空碧蓝如洗,万里无云,大明舰队的桅杆在天边出现,在浪花之中若隐若现,很快,近千条船的身影还是从海面下慢慢的露出(地球表面曲率),如同突兀出现的海上城墙一样,向着仁川外岛扑去。外岛上的倭寇疯狂的摇动着铜钟示警,并且准备组织防卫,但外岛防务被如此庞大的水师,摧枯拉朽一样的摧毁了,舰船的火炮在齐鸣,为登6作战的战座舰进行火力掩护,而大明军采用了一种极为财大气粗的打法,冲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