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唐装、长袍、中山装……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国服”?
历史上,不同朝代的服饰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传统服饰经历了变革。
在清代以前,中国的传统服饰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襟,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主要形制有“上衣下裳”制、“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在一起)、“襦(ru)裙”制(襦为短衣)、“通裁”制(长衫、外披)。这样的服饰特点始于周朝,止于明朝。而在明朝覆灭后,清朝统治者推行满族的发型和服饰,禁止人们穿戴汉族服饰,史称“剃发易服”。
我们今天看到的旗袍、长袍、马褂等,其实是满族服饰的改良和发展,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汉族服饰。我们今天所说的唐装和唐代的服装完全不是一回事。唐代的服装也是交领、右襟、系带、无扣。今天的唐装是从清朝满族服饰马褂发展而来的,特点是立领、对襟、盘扣,并融入了西式裁剪技术,如在肩部接袖等。
辛亥革命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之后,孙中山认为应当有一种代表辛亥革命成果的新服饰,于是结合西服款式和一些特殊含义创造了中山装,它具有思想和政治含义: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前襟的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一个在内侧)表示五权宪法学说(五权即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间突出的袋盖形似笔山(一种笔架),代表重视知识分子,背部不缝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的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