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小说

精英小说>南明的历史其实很简单 > 第17章 三批 亡国之臣1(第1页)

第17章 三批 亡国之臣1(第1页)

【“盼闯王,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公元1644年3月19日拂晓,闯王李自成所率之师终抵北京。兵部尚书张缙彦、太监王德化、曹化淳各自开启正阳门与德胜门、彰义门,恭迎李自成大军入城之际,大明末代帝君崇祯,正将首级探入景山一棵歪脖树垂下的绳索之中。崇祯之世终结,李自成之世启幕。】在那遥远的万历四十六年,年轻而充满抱负的张缙彦,仅仅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秀才。当他在山西老家亲眼目睹自己的名字时,仿佛一道晴天霹雳击中了他脆弱的心灵,瞬间让他晕厥倒地。尽管心中明白,再过二十多个年头,自己将荣耀地登上兵部尚书的高位,但此时此刻,那天幕之上提及自己之名,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降临。别说是天启元年能够顺利考取举人,亦或是崇祯四年金榜题名成为进士,只怕过不了多久,京城内凶神恶煞的锦衣卫便会如狼似虎般前来擒拿于他。与此同时,身处太子府、正悉心侍奉着朱由检的曹化淳,其反应竟与方才的李进忠毫无二致。同样是猝不及防之间,身体猛地一颤,随即重重地摔倒在地,不省人事……而此刻的王德化呢?他尚不过是个微不足道的小太监罢了。由于明朝时期太监们频繁更改姓名这一惯例所致,即便万历皇帝费尽心思将整座后宫翻了个底朝天,恐怕也是难以寻觅到此人的踪迹。恐怕以后再也不会有叫王德化的太监出现了。【李自成大军一进入北京,就发布命令,“勋戚文武各官,俱于二十一日朝见,愿为官者量才擢用,不愿者听其回籍,如有隐匿者,歇家邻佑一并正法”。然而,待到这些明朝官员满心欢喜地赶赴到指定之处时,方才察觉到李自成真正关心在意的东西,竟然只是他们口袋里的钱财罢了。简而言之,就是要向他们索取财物。这种行为被美其名曰“助饷”。在此之前,李自成的部下们为了解决军饷匮乏的困境,仍然沿用旧有的方法——“劫富济贫”,从那些大地主和大官员手中获取所需的钱粮物资。可是等到他们抵达北京城后,李自成打开国库一看,却惊讶地发现里面仅仅只有区区十七万两黄金以及十三万两白银而已,心中顿时倍感失望至极。鉴于此,李自成只好故技重施,向明朝高官伸手“助饷”。而且是明码实价。即“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对于绝大多数官员来讲,这点钱还真是没多少,只是在崇祯手下,这些人当铁公鸡可是习惯了,崇祯号召大家捐款的时候,如周国丈也不过拿出来了一千两银子,他们怎么舍得掏钱给李自成呢,更何况,他们东林党可一直标榜自己是两袖清风的,真要拿出钱来,那成什么了?只是李自成可不是崇祯,很快这些铁公鸡们就知道厉害了】“哈哈,干得漂亮啊!这李自成真是深得朕心呐~”朱元璋不禁抚掌大笑起来,眼中闪烁着赞赏之意。对于李自成覆灭大明王朝之事,他并未像常人那般将其视为仇敌或贼寇。毕竟,想当年他老朱也是白手起家,一步步登上皇位的。况且,以他那贫苦出身的过往经历,对于那些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的官员可谓是深恶痛绝。倘若此刻身处李自成之位,只怕他会采取更为强硬狠辣的手段呢。“只是这张缙彦和王德化……”说到此处,万历帝无奈地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抹苦涩的笑容。“那张缙彦如今或许尚未取得功名,要寻到他倒也并非易事,但总归能在地方上觅得踪迹。那个曹化淳现在正是由检身边的小太监,可这王德化嘛……”他顿了一顿,接着说道:“虽说好不容易找着一人,却已是个年过花甲的老太监。莫说待到崇祯十七年时是否仍有气力去开启城门,就算真有那么一天,往后怕是再也不会有哪个太监胆敢取用此名喽。”言罢,万历帝长长叹息一声,似是感慨命运无常,世事难料。【话说那崇祯朝最后的一任首辅魏藻德,竟背负着“罪臣之首”这般令人唾弃的骂名,其结局更是凄惨无比。在李自成长达五日五夜惨无人道的酷刑折磨下,最终落得个脑裂而亡的下场。时间回溯至崇祯十三年,那场殿试足足延续了一整天之久。此次考试之严苛,实非寻常可比。而就在这场激烈角逐之中,崇祯皇帝独具慧眼,相中了那个狡诈奸猾的魏藻德。崇祯十三年三月十九日,此日距离大明王朝的覆灭恰好整整四年。这一日,崇祯皇帝于文华殿召见了四十八位应试学子。崇祯帝抛出了一道难题:“当今日下,内有乱贼肆虐,外有劲敌环伺,吾等应如何报此血海深仇、洗刷奇耻大辱?”话音未落,一名年轻男子霍然起身,双膝跪地,向着崇祯皇帝恭敬地叩头施礼,并朗声说道:“微臣魏藻德拜见陛下。微臣以为,报仇雪耻之计策,恰恰便是陛下所提问题之要害所在。欲雪耻者,必先明耻也!”,!崇祯帝端坐于朝堂之上,神情专注地倾听着魏藻德的陈词。随着魏藻德的话语如潺潺流水般传入耳中,崇祯帝的心情愈发激荡起来。他暗自思忖道:“此人言辞恳切、条理清晰,且观点独到,实乃不可多得之贤臣!”想到此处,崇祯帝不禁喜形于色,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当下,崇祯帝龙心大悦,毫不犹豫地高声宣布:“朕今日得此良才,实乃国家之幸事!魏藻德听旨,即日起,你便是本次科举考试之首甲第一名!望汝日后能尽忠职守,报效朝廷!”此后不久,魏藻德便顺利进入翰林院,出任修撰一职。凭借其卓越的才华和勤勉的工作态度,短短三年内,他便迅速崭露头角,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并被擢升为礼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至此,魏藻德得以正式参与朝政,一展抱负。然而好景不长,到了崇祯十七年三月,风云突变。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气势汹汹地逼近京城,一场生死攸关的大战即将爆发。面对强敌压境,崇祯帝心中始终惴惴不安。尤其是对于那些守城的官兵,他更是疑虑重重,生怕他们会在关键时刻背叛自己。为此,崇祯帝曾不止一次地向魏藻德表达过自己的担忧:“朕唯恐这些兵士在临阵之时突然倒戈相向,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啊!”魏藻德建议崇祯帝派遣身边亲信的宦官去镇守城门,以防万一。同时,严令禁止守城将士擅自登上城楼观察敌情,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太常卿吴麟征其实早就明白局势已然无法挽回了,可他心中仍存着一丝不甘与希冀。此刻,城外那震耳欲聋的喊杀之声不断传来,仿佛要将整个京城都撕裂一般。他的双眼瞬间变得赤红,宛如燃烧的火焰,不顾一切地挣脱开那些试图阻拦他的宦官们,奋力冲向城楼。当他终于站在城楼上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如坠冰窖。只见李自成的士兵们个个斗志昂扬、勇猛无畏,他们如同汹涌澎湃的潮水般向前冲锋,势不可挡;反观自己这一方的士兵,则是士气低落、垂头丧气,只能做着无谓的抵抗和挣扎。吴麟征的心瞬间沉到了谷底,恐惧和绝望涌上心头,他慌不择路地朝着崇祯帝所在之处狂奔而去,想要立刻禀报这危急万分的战况。然而,还没等他跑过午门,一个身影便挡住了他的去路——正是魏藻德。魏藻德一脸严肃,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决绝。他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说道:“皇上乃是上天眷顾之人,洪福齐天,自然会有神灵庇佑。我们身为大明朝的忠臣,必定能够逢凶化吉,平安无事。此时切不可慌乱失措,更不能贸然前去打扰皇上!”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遍了全城——崇祯帝竟然自缢身亡了!魏藻德的儿媳得知这个噩耗后,焦急地在家中等候公公归来。她满心期待着公公能够像其他忠臣义士一样,以死报国,扞卫大明朝的尊严。可魏藻德却身着一身朴素的布衣出现在她面前,并轻声嘱咐道:“莫要张扬此事,以免招来不必要的麻烦。”说罢,他匆匆转身离去,留下儿媳独自在原地惊愕不已。遥想当年,崇祯皇帝曾端坐在那金碧辉煌的大殿之上,如今,这里已然易主。李自成稳稳地占据着这片土地。而魏藻德则卑躬屈膝,一步一挪地向前行进着,仿佛往昔一般恭恭敬敬地叩头行礼。李自成微微眯起双眸,缓缓站起身来,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向魏藻德,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俯视着眼前之人,质问道:“你承蒙崇祯皇帝如此特殊的恩泽,为何不在关键时刻尽忠报国、慷慨赴死呢?”面对这般质问,魏藻德竟然毫无羞愧之色,反而嚎啕大哭起来,悲声回应道:“微臣一直都渴望有机会一展抱负,又怎会轻言生死呢?”当这番话语从这位前朝首辅口中说出时,李自成的部下们不禁哄堂大笑起来。他们嘲笑着魏藻德的圆滑世故,讥讽着崇祯皇帝的昏庸无能,更是对整个大明王朝臣子的荒诞不经嗤之以鼻。李自成旋即将以魏藻德为首的整个明朝内阁团队投入大狱之中。真可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昔日里,唯有魏藻德才有资格去敲诈勒索他人,但如今,他竟然也沦为被牛金星、刘宗敏勒索的对象。魏藻德迫不得已,陆陆续续地交出了数以万计的白银。可刘宗敏又怎会相信他全交出来呢,或者就是要拿他杀一警百给其他人看一看?于是乎,他动用各种酷刑器具,对魏藻德展开了长达五日五夜惨无人道的折磨。而在最后的一次,那令人毛骨悚然的夹棍无情地砸在了魏藻德的头颅之上,硬生生地将他的头骨夹至破裂。】万历四十六年,年仅十五岁的通州学子魏藻德正站在大地上,仰望着头顶那片无尽的天幕。然而,此刻他却感觉到自己的双腿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正在拉扯着他的身体。这个时候的魏藻德,正值青春年少,心中怀揣着远大的志向和抱负。他渴望通过努力学习,将来能够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可是,当他凝视着眼前这广阔天幕上正讲着自己未来时,内心深处却涌起一丝恐惧和迷茫。“我怎么会变成这样?”魏藻德喃喃自语道,眼中满是失落与困惑。他无法想象,二十年之后的自己将会是什么模样……想到这里,魏藻德不禁打了个寒颤,对那个未知的未来充满了畏惧。:()解说南明痛史,老朱气疯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