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对沈晗霜,还是对他来说,今日都很重要。
祝隐洲听出江既白话里的未尽之意,眼底划过几分不耐。
大朝会的时辰将到,在外等候的官员们该依次步入金銮殿,祝隐洲和江既白便也先后走进了大殿。
他们都想做成的事情,会自此时此处开始。
几日之后。
几件大事迅速自长安传到了全国各地,洛阳城中的人也都有所耳闻。
最重要的一桩事,便应是新帝已于八月十九那日正式登基,并于翌日册立了祝隐洲为太子。
而在登基大典上,新帝不仅将早亡的发妻追封为端静皇后,竟还将先帝驾崩前亲笔所书的一份罪己诏公之于众。
待新帝亲自宣读完先帝的罪己诏上的所有内容后,世人才知晓,被追封的端静皇后并非是早早病逝,而是被先帝毫无理由地赐了鹤顶红,毒发身亡。而当时年仅五岁的祝隐洲目睹了此事,是唯一一个还活着的人证。
此事揭露后,长安城中的一些人才想起,八月十九,原是当年皇帝和发妻端静皇后成婚的日子。
历来少有下罪己诏的帝王,即便有,也只会出现在君臣错位、天降灾祸或是政权危难之时[1]。
君王掌握着世上所有人的生杀大权,从没有任何一位帝王会仅因为杀了一个无辜的人而写下罪己诏。
而新帝在登基大典上将先帝这份罪己诏公布,便也意味着,他从未忘记过当年发妻惨死一事。
所以新帝才会选在当年与发妻成婚的日子登基。而端静皇后和先帝都已经逝去,新帝却还是不惜冒着被世人议论为不孝的风险,将当年的事情示于人前。
先帝在位时手段狠辣,因他而死的无辜之人不会只有当年的平南王妃,但这份罪己诏上只提到了她。
许多人都猜测,应是新帝或太子做了什么,才能让先帝愿意写下这样一份罪己诏,自认过错。
却无人知晓,当日祝隐洲是逼先帝于弥留之际在他自己的全尸与身后名之间选择。
若先帝不愿写罪己诏,不愿承认自己当初不该毒杀平南王妃,祝隐洲便会像当年先帝对待平南王妃那样,将他的尸身扔去乱葬岗。
先帝最终还是更想像自己的先祖一样被葬入皇陵,死后继续受万民供养,是以他留下了这份罪己诏。
但祝隐洲并未像他所允诺的那样,将先帝葬入皇陵。
他亲眼看着断云将先帝只着白色中衣的尸身扔去了乱葬岗,让那个披着人皮的恶鬼像他的母亲一样,被野犬啃咬撕扯,死后也不得安宁,不得完整。
此事在人伦纲常的准则下称得上是绝对的大逆不道。但同样对自己的父亲怀有恨意的新帝对此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着祝
()隐洲去做了。
皇帝知道,母亲惨死之事给祝隐洲留下了很大的影响。他希望祝隐洲能走出他母亲毒发身亡的那一日。
而就连祝隐洲的父亲都不知道的是,在原本应该放着先帝尸身的帝王棺椁中,祝隐洲只放入了一根他母亲在世时最喜欢的木兰发簪。
先帝宁肯写下一份违心的罪己诏,也希望自己死后能继续受万民供养。祝隐洲却绝不会让他如愿。
当年先帝鄙夷祝隐洲的母亲,轻而易举地剥夺了她的生命,祝隐洲便用一根母亲的发簪,替先帝受了那些他格外看重的千秋万代的供养与敬奉。
明老夫人得知新帝在登基大典上公布了先帝的罪己诏后,便立即吩咐任何人都不能在明府议论此事,尤其是不许在沈晗霜面前提起。
无论皇家再发生任何事,也无论当今太子曾有过怎样的儿时经历,老夫人都不愿这些事情再来打扰孙女的平静生活。
尤其是在得知当年的平南王妃竟是在皇权的倾轧下惨死后,明老夫人心底对皇室的抵触更甚。
她不愿自己的孙女沾染那些复杂的,阴暗的,沾满了鲜血的事情。
而明溪院中的沈晗霜其实已经得知了此事。
洛阳城中都已经传遍了,沈晗霜今日在城中逛了一圈,想不知道都难。
虽曾和祝隐洲做过夫妻,在平南王府生活过三年,但沈晗霜和其他人一样,时至今日才知道有关祝隐洲的母亲早逝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