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是南宋时期着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爱国诗人。出生于公元1125年11月13日,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家世代为官,家学深厚,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陆游自幼聪慧好学,师从多位名师,如曾几等。曾几是着名诗人,对陆游重要影响。在曾几等名师的教导下,陆游深受爱国思想的熏陶,为其日后的文学创作和爱国情怀奠定了坚实基础。陆游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37岁时考入进士。初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后来历任镇江府通判、隆兴府通判等职。陆游怀着满腔抱负踏上仕途。他初任福州宁德县主簿,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期许。宋孝宗赵昚即位,陆游以为迎来了转机。他被赐进士出身,兴奋不已,仿佛看到了实现报国之志的曙光。他激情澎湃地向孝宗呈上《代乞分兵取山东札子》,言辞恳切,满心期待着朝廷能采纳他的抗金复国之策。朝堂之上的风云变幻,岂是他能轻易左右。孝宗的犹豫不决,让他的建议如石沉大海,陆游的心也随之沉入了谷底。公元1163年,张浚北伐,陆游毫不犹豫地投身其中。战场上的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陆游的心也随着战火而沸腾。他渴望着胜利,渴望着收复失地。命运再次跟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北伐失利,陆游受到牵连,被贬为镇江府通判。公元1171年,王炎宣抚川陕,驻军南郑。陆游应召前往,成为其干办公事。那是他一生中最接近梦想的时刻,他亲临前线,考察军事形势,与将士们共商抗金大计。月光下,陆游奋笔疾书,写下一篇篇充满战略智慧的文书,其中有“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展现他即便职位低微,也从未忘却忧国之心;营帐中,他慷慨激昂,向将领们阐述自己的复国构想,吟出“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表达对遗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朝廷收复失地的殷切期盼。好景不长,王炎被调回朝廷,陆游的抗金梦想再次破碎,他不得不带着满心的遗憾离开前线。此后,陆游的仕途如同起伏不定的波浪。他在蜀州时,创作了“江湖四十余年梦,岂信人间有蜀州”,表达对当地生活的感慨;在嘉州任职期间,留下“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诉说旅途的艰辛与愁绪;在荣州,写下“吏退焚香百虑空,静闻虫响度帘栊”,描绘当地宁静的景象和自己的心境。他在蜀州、嘉州、荣州等地辗转任职,每到一处,他都深入民间,倾听百姓的疾苦,用诗词记录下他们的悲喜。公元1178年,陆游奉诏东归。一路上,他望着破碎的山河,心中感慨万千。回朝后的他,依旧未改初心,多次向朝廷进言,却因此触怒权贵。那些主和派的官员,如史浩、汤思退之流,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百般刁难。在严州知州任上,陆游励精图治,一心为民。主和派官员汤思退为排除异己,恶意打压陆游,以“嘲咏风月”这荒谬的罪名使其再度被罢官。“嘲咏风月”本是无稽之谈,陆游的诗词多为抒发爱国之情、忧民之心,汤思退却借此指责他不关心政事。面对这般诬陷,陆游满心愤懑却又无可奈何。但无论遭遇多少挫折,陆游从未停止手中的笔,他的《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如同一座座宝库,留存于世的约9000多首诗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钗头凤·红酥手》“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饱含着对唐婉的无尽思念和深深愧疚。20岁时,陆游与表妹唐婉结为夫妻,两人情投意合,诗词唱和,共度了一段美好的时光。然而,陆母却不满这段婚姻,最终迫使他们分开。此后,陆游又娶了王氏为妻,共育有七子一女。陆游共有七子一女。其长子陆子虞,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七子陆子遹,曾担任溧阳县令。其他子女在历史记载中未明确其显着成就。公元1210年1月26日,一个寒冷的冬日,陆游躺在病榻上,留下了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成为千古绝唱,道尽了他对国家统一的深深眷恋和至死不渝的期待。陆游随后缓缓闭上了双眼,享念85岁。介绍完陆游这位伟大的诗人,接下来让我们走近另一位同样杰出的人物——辛弃疾辛弃疾是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爱国词人,军事家。1140年出生于山东济南历城。祖父辛赞是宋朝人。当时济南已被金国占领,辛赞出于无奈在金国为官,但一直心怀大宋,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这在辛弃疾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抗金复国的种子。,!辛弃疾在祖父的教导下,饱读诗书,习练武艺,立志要收复失地,重振大宋雄风。辛弃疾出生时,家乡山东已沦陷于金国之手。他自幼目睹金人统治下百姓的苦难,心怀复国之志。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之时,后方中原百姓趁机奋起反抗。21岁的辛弃疾也毅然召集两千余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在起义军中,辛弃疾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他积极出谋划策,协助耿京整顿军队、联络各方抗金力量。起义军内部出现叛徒,杀害了耿京。辛弃疾得知后,率领五十余名勇士,直闯数万人的敌营,生擒叛徒,并将其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这一英勇举动,使辛弃疾名震朝野,也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过人的胆识。辛弃疾率领起义军归附南宋朝廷后,宋高宗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途生涯。由于他主战的立场与南宋朝廷主和派的主流相悖,他的仕途充满波折。中年的辛弃疾在南宋的仕途却充满了波折。他的主战主张与南宋朝廷的求和政策格格不入,因此备受排挤和打压。他多次被调任地方官职,无法真正施展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抱负。辛弃疾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词作,现存词600多首,名句广为人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以及“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两句分别出自他的《青玉案·元夕》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稼轩长短句》其词风豪放,气势磅礴,《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抒发了他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却又饱含壮志未酬的悲愤。在辛弃疾的朋友陈亮与他志同道合,两人多次相聚,共论抗金复国大计。辛弃疾的豪放词风,为后世的词坛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力量,激励着无数后人追求正义、勇敢抗争。他多次被贬。在1181年,他遭弹劾被罢官,归隐上饶,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闲居生活。公元1207年辛弃疾去世,享年68岁。在领略了辛弃疾诗歌魅力之后,我们再来认识一下李清照。李清照,李清照是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女文学家、金石学家。1084年出生于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北宋着名的文学家,母亲也出身于名门望族,有着良好的文化修养。李清照生活在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家庭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她聪明伶俐,擅长诗词,展现出了过人的文学天赋。北宋末年,繁华的汴京城里,处处弥漫着文化的芬芳。一场盛大的文人诗会在城中的一座园林举行。众多文人雅士齐聚一堂,吟诗赋词,交流心得。在这人群之中,有一位妙龄女子格外引人注目。她身着一袭淡绿的罗裙,身姿婀娜,眉如远黛,目似秋水,举手投足间尽显优雅气质,此人正是李清照。她带着几分好奇和期待,踏入这诗会的热闹之中。在诗会的一角,赵明诚正专注地倾听着他人的诗作,他出生官宦世家,不仅饱读诗书,对金石书画更是有着浓厚的兴趣。当李清照登台吟诵自己所作的诗词时,那婉转悠扬的声音,那充满才情的词句,瞬间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目光,当然也包括赵明诚。他望着台上的李清照,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倾慕之情。诗会结束后,众人成群地交流着。赵明诚鼓起勇气,走向李清照,先是礼貌地称赞了她的诗作,然后便与她探讨起诗词的创作心得。李清照见他言语诚恳,见解独到,也不禁对他心生好感。从那以后,他们在各种诗会和文化活动中频繁相遇。每一次的交流,都让他们对彼此的才华和品性有了更深的了解。赵明诚会与李清照分享自己在金石书画方面的新发现,李清照则会向赵明诚讲述自己在诗词创作中的感悟。不久之后,他们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下,喜结连理。他们常常一起在书房里研读诗词古籍,二人志同道合,曾一起合作创作诗词,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旧《临江仙》也。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有时,赵明诚会为李清照寻来珍贵的书籍,而李清照则会为赵明诚烹制美味的佳肴。他们还会一起对着一件古玩字画,细细品鉴,交流彼此的看法。金石学是中国古代一门主要研究古代铜器和石刻碑碣的学问。金石学家就是专门从事对古代金石器物,包括钟鼎彝器、碑刻墓志等进行研究的学者。他们通过对这些金石文物的形制、铭文、纹饰等方面的考察和研究,来探讨历史、文化、制度、文字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的搜集和研究,整理了大量金石文物,并着有《金石录》一书。好景不长,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爆发,金兵南下,北宋灭亡,山河破碎。李清照和赵明诚不得不离开汴京,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南迁之旅。一路上,风餐露宿。曾经的荣华富贵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困苦和危险。然而,命运似乎并未放过这对苦命的夫妻。公元1129年,赵明诚因病离世,留下李清照独自一人在这乱世中漂泊。失去了爱人的李清照,仿佛失去了生命的支柱。为了生计,她不得不变卖那些曾经与赵明诚一起珍藏的金石书画。但李清照在独自漂泊的日子里,李清照居无定所,四处迁徙。曾借住在破旧的庙宇中,也曾在荒野的农舍里过夜。她时常想起曾经与赵明诚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念和痛苦。这些痛苦和磨难,成为了她创作的源泉。她用诗词抒发着内心的愁苦、悲愤与对往昔的追忆,表达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自身遭遇的感慨。她的词作,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她孤独、凄凉的心境。又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将心中的愁苦化作沉重的忧愁,让人感同身受。李清照的诗词在当时广为流传,深受文人雅士和百姓们的喜爱。她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她个人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那个动荡时代的社会风貌。李清照在诗词界也结识了不少好友,如朱敦儒等。他们相互交流、切磋诗词技艺,给予彼此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公元1155年5月12日,李清照丈夫去世之后没有再婚,也未生育孩子,她一生诗词为伴,孤独与困苦中走完了一生,享年71岁。李清照留存于世的诗词作品,诗约18首,词约59首。作品被收录在众多典籍中,如《漱玉词》《李清照集校注》等,为后人所传颂。我们欣赏了李清照的词婉约又清凉,那我们来到杨万里的诗。杨万里是南宋杰出的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1127年出生于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一个普通的士人家庭,自幼聪慧,对诗文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在求学之路上,得良师王庭珪、刘才邵等悉心教导。王庭珪是南宋初期诗人,诗作风格豪放,为人刚正,对杨万里文学理念和为人处世影响重大。刘才邵博学多才,经学、史学造诣深厚,为杨万里传授丰富知识与治学之法。公元1154年,杨万里进士及第,步入仕途。他曾担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等官职。在任期间,他勤勉政事,心系百姓。杨万里主张诗歌应反映真实生活,语言自然流畅,由此形成了独特的“诚斋体”。其代表诗作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诚斋集》,《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自然的美景,生动而富有意趣。诗人,词人,文学家,我们都欣赏了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音乐家姜夔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1155年出生于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一个贫寒的家庭,他自幼聪慧,对文学和音乐有着极高的天赋。少年时期的姜夔四处游历,增长了见识,丰富了阅历,为他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姜夔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名落孙山。此后,他一生未仕,漂泊江湖,依靠卖字和朋友的接济为生。好友范成大也是诗人,他常常漫步于田间地头,将所见所闻化为优美的诗句,《四时田园杂兴》犹如一幅生动的农村画卷,展现了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姜夔的词作格律严密,清空峭拔,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扬州慢·淮左名都》“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抒发了对昔盛今衰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姜夔的音乐,旋律或悠扬婉转如潺潺溪流,沁人心脾;或激昂澎湃似滔滔江河,情感表达细腻入微,其音乐体裁多样,词调音乐尤为出色,代表作《扬州慢·淮左名都》中,词与曲完美融合,配乐将深沉感慨和忧思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在旋律创新、节奏把控及情感与音乐融合等方面为后人提供了宝贵借鉴。姜夔的词作又更好的融合了韵律,成为南宋词坛的一朵奇葩,对后世词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南宋的繁华与风雨中,有这样一群文人墨客,他们以笔为剑,以墨为锋,在文学的世界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朱熹,理学大家,却也有着一颗诗人的玲珑心。在他的书房中,常常明灯相伴,思索着人生的真谛。他的《观书有感》就像是一把智慧的钥匙,开启了无数人的心门。吴文英和周密,这对被并称为“二窗”的词坛双杰,时常相聚于花前月下,切磋词艺。吴文英的《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和周密的《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细腻的笔触如同一缕清风,撩动着人们的心弦。他们或许相识于文人的雅集,或许在诗词的交流中惺惺相惜。他们的作品流传于世,成为了我们窥探南宋文化的窗口。如今,当我们翻开那些泛黄的书页,仿佛还能听到他们的低吟浅唱,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历史追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