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席卷东南亚
这个结局如此简单,如此有力。
离家数十年的游子,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简直有一歌在唱: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许多逃难去的华人富商看完这篇小说后,久久不能平复自己的心情。
现在他们是船王,是银行家,是教授,但还是家乡中的一抔泥土,一株扎根了的蒲公英。每当风吹过,他便想起了乘过风的地方。
《出路》这部小说,在它的完结当日,即引了南洋华人圈的激烈反响,无论是于曼谷街头的水产市场,还是富豪区的旋转餐厅,在顶级大学的图书馆上,许多人用这本书作为自己的根和源:
要看我南洋华人历史,去看《出路》吧。
它已成为一个现象级的小说。
在新加坡大学的历史系,教师吴振强向学生们介绍了这一本书:
“我一直想要出版一份《海外华人研究学报》,可是困难重重,许多人问我这是否有意义。在我看来,因为种种原因,对流落在外的华人历史研究是一份空白,我想是因为没有一个足够有力的作品,来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力。”
“尤其是南洋华人,他们的起点最低,而现在成就也许最高;新加坡的国父前几年去中国拜访,谈到了华人的境遇时,他说‘我们新加坡原先是苦工、穷人跑到了南洋,才建设了这么一个国家’,我们中国人(这里非行政意义)确实聪明、智慧、勤劳,不论在哪里都能取得非凡的成就。”
“但是,到底有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我们能够坚持下来?这本书里面,写尽了南洋华人史,它不给出答案,答案在读完后自会浮现。”
吴振强捂着自己的胸口说:“答案在我们的心间。”
新加坡是一个七成以上全为华人的国家,当局小心翼翼的维系着华人的比例,他们要求全盘西化,学英文,吃西餐,但也过新年,吃月饼。
学生们纷纷去看小说,互相交换着通知自己的校友,这个国家因为太小,以至于有点事情,能在几小时内传播到整个国家。
有个男人,他花了一下午时间看了这本书,然后觉得,这本书中的“奋斗”精神可以拿来宣扬。
84年,新加坡正面临一场经济危机,政府焦头烂额,不知道如何向新加坡人解释。而这一篇小说,虽然出自于大6作家,却写了一些真善美的东西,对于新加坡这种华人移民组成的国家来说,更具备有阅读意义。
他把小说拿去给父亲看,并且表述了自己的想法,第二天得到了肯定:“确实是一本好小说,我们新加坡被马来西亚开除,不也像《出路》一样吗?我们找不到出路,没有人肯接纳我们,一切都是自己奋斗出来的。”
历史上,新加坡曾因为华人众多,又自成一派,被马来西亚开除,独立成国。
然后航运史上最伟大明集装箱得到应用,亚洲经济也得以腾飞,新加坡凭借着马六甲海峡的位置,在开除后反而崛起。
这一段奋斗记忆是几代新加坡人的民族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