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三年春日,落雨的时日要比往年多些。
时至惊蛰,寒气日渐消散,阳气上升回暖,大晟百姓换上春装。
淅淅沥沥的雨水乘着东风自东泉全线贯通中州大地,水汽弥漫,细雨润泽万物。
春雷乍动,雨落成线,越冬蛰虫骤醒,以微不可查之势破土而出隐入草木房屋。
才过午时,密雨渐停,工部侍郎沈府听雨轩,院内丫鬟燃艾熏院,以艾味驱霉味,赶蛇虫鼠蚊。
沈思漓倾身立于池畔,一手持青花四鱼粥罐,一手捻碎鱼食撒入塘中。池面泛起阵阵涟漪,锦鲤聚于池畔相互争食,小荷尖尖才露矛头,顺着波澜微微摆动。
“姑娘当心些,”身后高个丫鬟扶着她往后退了一步,道:“老太太与老爷他们在家祠祭祀白虎,夫人让姨娘送了些莱阳甜梨,奴婢伺候姑娘用些吧。”
“一早便听着祠堂那儿动静极大,又是敲又是打的。今日胤都城里也就咱们家最为重视祭白虎。”沈思漓探着身子朝池边沿撒下鱼食。
另一个青衣丫鬟稳住她的胳膊,耸了耸肩无奈地说道:“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如今大老爷被贬幽州才送了信回来,老太太生怕二老爷也遭到贬斥,是以尤为重视此次祭白虎希望能化解口舌是非。奴婢还听闻老太太前几日去法明寺求了道家宅符镇在家祠里呢,可见之用心。”
“大伯父也真是的,放着好好的御史中丞不做,偏要参那高将军意欲加害亲王。”沈思漓摇头唏嘘道,“这下好了,得罪了王高两家,我们一家人才相聚三年,这回又不晓得要分离多久。”
“谁说不是呢,”品月也愁得很,胤都繁华热闹,可不是吴兴能比得上的,她道:“还好有表小姐东阳长公主在御前帮着求情,要不然连二老爷也给连累了去,咱们通家都得被赶回吴兴去了。”
沈思漓指尖摩挲掉鱼食碎屑,丫鬟品月接过青花四鱼粥罐,晴山则是从怀中掏出手绢为她擦拭嫩手。
“五姑娘……”院外响起了一阵匆忙的脚步声,疾声呼唤道:“五姑娘在哪儿?”
听着声是一位中年妇人,沈思漓抬眸闻声望去,抄手游廊上疾步跑来一位年纪稍大身穿鸦青色棉袍神色匆匆的妇人。
来人是卢氏院里的吴嬷嬷,是卢夫人手下最为得力且忠心耿耿,办事利索的婆子。
“吴嬷嬷,您不是在祠堂陪着夫人吗?”沈思漓笑盈盈地问道。
吴嬷嬷给沈思漓规矩地行了个礼,面上却是焦急的神色,急急道:“五姑娘,宫中来人了,竟是连个招呼也没打,领了陛下的旨意就到府上来宣旨了。老爷正回屋换官服,夫人将内官迎进外院正厅上座,奉上茶点好生哄着那宣旨官。那内官扬言需得沈家五姑娘一同接旨,这不,夫人赶紧差奴婢来唤您过去。”
沈思漓怔愣在原地,手间白布娟子骤然落在地上,好半晌才回过神来。
品月连忙拾起娟子,满脸忧心试探问道:“嬷嬷可知是何事?”
“奴婢着实不知,咱们家哪有相熟的内官,只辨着衣物怕是位御前侍奉的,真不好叫内官久等,您现下又何必再问,等内官宣完旨一切便都分明了。”吴嬷嬷摇了摇头,不住地绞着手中帕子,着急到跺脚,道,“哎呀,五姑娘别再耽搁了,快随老奴同去吧。”
沈思漓心中不安,她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在胤都毫无存在感,不特意解释旁人都不知沈家有三个女儿,陛下何以知晓她的……
反正她是不信什么好事会落在自己头上,退一万步说,若真是‘天大的福分’,前头还有三姐、四姐,怎么也轮不到她的。
吴嬷嬷催的急,沈思漓神情紧张,强装镇定地侧过身对晴山匆匆吩咐着让她拿出燕窝与莱阳梨炖上几盅。旋即转身提起裙摆随吴嬷嬷的步子一同赶去。
吴嬷嬷跑的又急又快,沈思漓到后来竟是一路飞奔而去。
府院内四处熏艾的丫鬟纷纷停下动作,待人穿过廊下后好奇地聚拢在一块。
约莫一盏茶功夫,沈思漓到正厅右侧偏门,她小口喘着粗气,脖颈和额头上浮上一层细细密密地薄汗,穿堂风擦身而过让她感到一丝寒意,缓了缓气息,从袖口抽出手帕匆匆擦着。
吴嬷嬷急的在偏门边上乱转了两圈,终于还是跺了跺脚转头帮沈思漓整敛了发髻和衣物。
沈思漓敛息屏声,随着吴嬷嬷进了外院待客的正厅。
进去时,堂上已备好香案,宣旨内官一袭灰袍,头戴双拱形幞头,腰间悬挂旵型红穗腰牌正坐上位喝茶,仰起下巴似笑非笑地同她父亲沈渊说话。
而沈渊一袭绯色官服正坐内官对面,脸上笑得一脸逢迎,正拱手与内官说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