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读到最后一句,鼻子一酸,上官婉儿忍住哽咽落泪的冲动,转过身正对着太平公主,道:“臣,谢过公主。”
“这有什么,你我之间何需言谢。”太平公主温声道,说完后,又捉住上官婉儿的手,“婉儿,这次决不会让你死。”
不会再失策给李隆基机会,不会再让史书上的事情重演一遍。
她清楚记得,唐史中是她和李隆基一起合谋,是她和婉儿拟了遗诏,但婉儿却死在李隆基手中,就连她也……
天知道她第一次看见这样的记述后,有多遗憾和悔恨,李隆基狼子野心,是她从一开始就选错了人,导致身边之人都死亡的结局。
一旁的韦皇后看着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的交流,猛然间回忆起种种细节。
那道加封镇国公主的诏书,满篇都是溢美之词,还有两个人时常相聚,还有……
细数下来,能证明两人关系的事情还真不少。
原来如此,恐怕上官婉儿之心早已归向太平公主了。
【说完婉儿的绯闻,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上官婉儿最后那段时光,她到底站队谁?还有她在唐隆政变中为何死亡?】
第57章第57章
【景龙四年四月一日,上官婉儿在长宁公主府写下二十五首应制诗,但通篇内容全抒发自己的归隐意向。
此时距离她的死亡还有不足三个月。
事后看来,这二十五首倒成为她人生的分叉点了。
首选,避开纷争,辞官归隐,纵情山水。
但是,‘中之,请辞位而退,制未之许;次之,请落发而出,卒为挫衂’——不管是辞官隐退,还是落发出家,李显都没批准。】
唐中宗时期,宫内
“退不了,退不了,”李显看着天幕自语道。
掺杂权力斗争越深,越难退却。
他当年在房州,一纸密诏就被召回来;神龙政变时,更被众人架着去逼宫。
另一边,镇国公主府上,上官婉儿轻敲手指思考,现在距离她的死期还有不到两年。
那个时候的朝堂局势一定更加复杂,逼得她必须要做出选择。
【次之,选择其中一方势力,一条道走到黑。
景龙三年十二月,正在为母亲守孝的上官婉儿官复婕妤,回到朝廷。
此时的上官婉儿如果没有回去,而是继续在家为母亲守孝,或许就可以避开来年的政变。
可惜她身不由己,从出生起,就没入掖庭的她,命运从未被自己所掌控,想要生存好就必须考虑各方势力。
作为独掌诏书的人,她更不能明显偏向站任何一方,否则另一方势力肯定努力把她拉下来。
这或许是她身处高位的生存之道,和任何势力都有联系和牵扯,不过这也被人说成是政治墙头草。】
“……政治墙头草?”上官婉儿听得最认真仔细,她虽身处高位,但这权势摇摇欲坠,被说成政治墙头草,罢了……
至于命运么,本来就不可操控,她已经比许多人得到更多了。
巾帼宰相的称呼,千年难有一个,她获得了,此生无憾。
【在上官婉儿官复婕妤的同年,史书写道:太平、安乐公主各树朋党,更相谮毁,上患之。
回去的上官婉儿直接选择站在了太平公主一方,上官婉儿站队太平公主,这简直太正常了。
首先,李显一家不是全权信任上官婉儿。景龙政变时,上官婉儿面对李重俊的追捕,说了这么一句话:观其此意,即当次索皇后以及大家。
简而言之:李重俊杀了我,肯定会再杀了你们。我活不了,你们可能也活不了。
这句话已经带点威胁的性质了,要求李显韦皇后必须保住她。
说明,李显当时面对李重俊政变的第一想法不是镇压,可能是把上官婉儿交出去。
一边是可能会把自己推出去送死的李显一家,一边是交情甚密的太平公主,不选太平公主选谁?
而且两人可能还一起参与过神龙政变,算是再度合作了。】
高宗年间,上官仪看着苍穹,心里苦涩:“被君王背刺是上官家的宿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