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遥转头看她,似有不解,但偏了话题:“你去红袖馆做什么?”
“当然是潇洒去了。”她扬起头,片刻后,朝李静遥告状:“你王兄也去了。”
“我王兄是抓人去了。”李静遥伸手在她额头上点了下,自顾自地说:“抓的是何人?必然是潇洒的人。”
江流撇撇嘴:“重点不是这个,重点是,我遇上的是贞妃的妹妹,姚青。”
李静遥挑了挑眉:“你曾与我讲过,似乎是和她有过过节?”
“是了。”江流点头。
“有过节不要紧,姚家的女儿性子烈了一点,但绝不是无用之人。”
“她进了红袖馆。”江流惋惜道。
李静遥低头浅笑,指着未绣完的莲花绣纹道:“这莲花,不论是泥泞还是清水,都能开得清雅,不受影响。人若能如花这般,便可进退自如了。”
江流低头看着绸布上那朵初开的莲花,针脚细密,花瓣层次分明。她不禁赞叹:“你的针法比我强上许多,当真是一双巧手。”
“打发时间罢了。”李静遥道:“绣花不过是修心,心静了,花绣得便好看。”
江流垂下眼帘,伸出手指轻轻抚摸着莲花绣纹,随口道:“说来也是奇怪,我那日问了姚府的旧仆,皆说姚平川赤胆忠心、铁面无私,可何千盛一再弹劾他,朝上竟也无人反驳。”
“姚平川忠于王朝,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他敢于直谏,私下里怕是也得罪了不少人。”
“他们二人……皇上当真看不出?”江流好奇。
“怎会不知?”李静遥手上的针线活未停,抬眸冷笑:“你且看着吧。”
·
大殿之上,群臣分列两旁,气氛如临寒冬。姚凌遇刺一事未结,今日朝议再度聚焦于此,众人争执不下,言辞激烈,几近喧哗。
礼部尚书齐明誉率先站出来,愤然开口:“臣有本奏。姚凌虽不近朝堂,但才干不输豪族,皇上钦点提拔,足见陛下慧眼识人。然而宫宴之上遭遇不测,此事若无确切交代,恐难服众,更是会令陛下威名蒙尘。”
“望陛下明察,彻查此案,以振朝纲。”
“不输豪族?”立于一侧的何千盛冷笑出声,缓缓踱步于殿中央:“臣身为御史中丞,所谏之言皆为实事。姚凌之死虽不幸,却并非不可释然。人命本有定数,区区一介小卒,未免劳师动众。”
身旁有人立马附和:“当今朝堂,边关战事未歇、江南水患初平,陛下正值用人之际,若因小事滞碍大局,岂不本末倒置?”
朝中诸臣闻言无不皱眉,又一人站出来,孝仁帝抬眸,见正是兵部尚书陈自庭,他冷声反驳:“大人此言差矣!姚凌乃姚将军嫡孙,被害乃国之大事,若视为小事,敢问朝廷何以立于四海?”
何千盛似早有准备,依旧从容,淡然开口:“尚书大人不必动怒,姚凌是否栋梁自可另议,但你既提起姚平川,本官倒想问一句,姚平川真如诸位所言,一片清白吗?”
此言如石破天惊,再次引起殿内哗然。何千盛目光扫过群臣,语气中添了几分凌厉:“当年边境战事连年,粮草运送途中却屡遭劫掠,甚至在粮道上平白无故少了数万石粮米,姚大人正是负责此段粮道的统筹之人,却在沿途私设数个中转站,敢问此举何意?”
大殿寂然片刻,旋即群声鼎沸,姚平川部下许元登时面色铁青,迈步出列:“何大人慎言!当年边关军粮短缺,臣等为筹集粮草,不惜自掏腰包,以保前线战士不挨饿,怎可容你在此含血喷人?”
何千盛抱拳作揖:“许大人既言清白,那本官只问一句,粮草既然,为何边关将士仍传出断粮之事?而黑市中却出现大批朝廷军粮,这其中难道没有猫腻?”
“你——!”许元气得须发皆张,额角青筋暴起:“何大人既提此事,臣恳请陛下彻查!若姚家清白,必请何大人以污蔑之罪谢罪于朝!”
“若查出问题,姚大人又当如何自处?”何千盛目光微冷,不疾不徐地接了一句。
话音未落,陈自庭再度出列,正色道:“何大人不必在此兴风作浪。当年战事胶着,粮草辗转损耗在所难免,此事早有定论,并无姚家贪墨之嫌。”他顿了顿,继续道:“何大人屡提旧时,莫非意在转移视线,刻意模糊姚凌之死?”
话题兜兜转转又回到姚凌身上,饶是孝仁帝,也听得有些不耐烦。
何千盛却毫不退让,反而露出一抹浅笑:“诸位既然如此笃定姚家清白,那边请陛下准许彻查此事,以正视听。否则,姚家的清白不过是自说自话。”
一直站在一旁未出声的李承允闻言眸色动了动。
彻查?能彻查出什么结果?
他抬眸冷冷看向孝仁帝,皇帝神情淡然,对殿内剑拔弩张的气氛毫不在意。闹大了才叫好呢,最好闹的全天下人皆知。
气氛凝重,孝仁帝缓缓举起手,轻咳一声:“姚家之事,朕心中自有计较。边关战事正急,粮草调度更不可懈怠。此事既争执不下,便命御史台彻查,无论何人,若敢有隐瞒,以国法论处。”
话毕,群臣退朝,孝仁帝又开口道:“瑞王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