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个男子,俊眉修目,面容温文,不大看得出年纪,单看五官说是三十多岁也可以,眼角却已经有了明显的细纹。看他跪的位置,地位绝对很高,但偏偏处在外命妇队列旁,又不是朝官装束。
信郡王妃悄悄瞟了一眼:“你不识得?你刚才还说小柳大人——这是小柳大人的父亲,柳令君的夫婿,宫内宫外称一声梁郎君。”
安郡王妃怔住:“啊?柳令君的夫婿,竟要在命妇行列里吗?”
信郡王妃也愣了:“啊?他没有官职,只有诰命,不在这里在哪里,柳令君身居宰辅,她的夫婿该有位居外命妇之首的尊荣。”
令君,齐朝时是对尚书令的尊称。
大楚建立后,皇帝废除三省,将皇城中的尚书台改名文华阁,当做丞相办公的处所,所以令君又变作了对丞相的尊称。
文华阁中如今共有五名丞相,柳希声排行第二。
当年皇帝于江南收拢流民起兵,柳希声变卖家业来投,是开国功臣之一,又在建元元年皇帝册立太女时大力支持,甚至将年幼的女儿都送进了东宫作伴读。
柳希声抛家舍业支持皇帝,从不惜身,也因此获得了丰厚回报。建元元年,大封功臣,柳希声就任礼部尚书;建元五年,首辅告老,皇帝提拔柳希声入文华阁,一跃成为次辅。她的夫婿受封一品诰命,女儿名列东宫十八学士的文臣之首,去年刚被太女放出京就任一县长官,眼见风光无限前途无量。
即使是朝中最迂腐的守旧派,都不得不尊称柳希声一句令君。
安郡王妃看得有些出神,艳羡道:“了不得,我的惠儿若有小柳大人一半的才干,我就是死了也心甘——梁郎君命好。”
身旁忽然传来一声极低的讽笑:“真是不成体统。”
信郡王妃皱眉抬头,只见出声讽刺的那位夫人跪的极为端正,白麻衣披得一丝不苟,一双浓眉耷拉着,满脸规行矩步的严苛。
信郡王妃看见这张脸,先倒了三分胃口。
这是怡侯夫人,京中无人不知她的大名。这位夫人年过五十,齐朝熙庆年间就是有名的规矩方正,据说从小熟读《女则》《闺训》,一举一动无一不以前朝贤妇为目标,不妒不忌贤良淑德,恪守礼节近乎死板。
说实在话,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当年京中许多贵妇人暗地里嘲笑怡侯夫人,但在外面却又交口称赞——守规矩,学妇德,这是古代贤妇的标杆,班大家都恪守的规矩,怎么可能是错的呢?
直到大楚立国,太女册立。
皇帝于建元元年册立太女,建元二年选‘十八学士’进东宫,紧接着抽空下了道旨意,禁绝一切《女则》《女训》之类的闲书——这些书不禁绝,难道要等着朝臣拿这些劳什子来压皇太女低头吗?
怡侯夫人声名赫赫德行昭彰,所依仗的不过是她自幼苦学的妇德规矩。而今旨意一下,她立刻从女子标杆跌落,虽不至于风评反转,但她过去一言一行皆受称颂的日子再也不见了。
信郡王妃被那声冷笑弄得心气不顺,但她知道轻重,在太后丧仪上起冲突,往大处说算是大不敬,满门都要遭罪。
于是她冷哼一声,别过头去,却听见怡侯夫人又小声说了句:“上不得台面。”
信郡王妃顿时大怒,心想我非揭了你的皮。
然而她没来得及发作,只听身后安郡王妃语调含怒,说道:“你再说一遍?”
怡侯夫人一愣,双目冷冷看过来,素来柔弱的安郡王妃却凛然不惧:“怡侯夫人,穆嫔娘娘是你能议论的?”
这句话声音不高,但周遭命妇都听见了,数道目光同时投来。
安郡王妃又道:“穆嫔娘娘好心,太女和圣上慈悲,允我们松快松快,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是议论穆嫔娘娘,还是议论东宫?”
怡侯夫人的脸色几乎立刻涨红了。
周遭命妇眼见情况不好,生怕她们吵起来,届时命妇们都要跟着吃挂落,连忙低声劝着:“许是听错了。”
“低声低声。”
“哎,好了,都放松些,这是太后殿下的丧仪,有什么话也不能在这里说。”
“就是就是。”
几名命妇插科打诨,都是熟人,连哄带安慰地将这一页掀了过去,只是话语间竟然还很偏向柔弱孤僻的安郡王妃,也幸好绝大多数命妇都在发出哭声,并没注意到这一处的短暂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