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小说

精英小说>不生气的人生 > 第二章 消消火生气解决不了生活中的任何问题学会控制愤怒(第3页)

第二章 消消火生气解决不了生活中的任何问题学会控制愤怒(第3页)

躲开“地雷”,转移愤怒

平心而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是绝不会无缘无故发怒的,发怒总有原因和针对性。这个原因在易怒者眼中是不可忍受的导火索,但另一些人却认为不必或不屑为之动气。所以学会制怒必须从提高自己对外界刺激的耐受力和对外界刺激的客观评价入手。

对付外界的刺激无非以下几招,不过它们都十分管用。前提是你用对了地方。

首先,躲避刺激。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可使人产生愤怒,如遇到这种情况要尽量躲开,或暂时回避一下,以免使矛盾激化,这是一种消极的制怒方法。

其次,转移刺激。人在愤怒时,往往大脑皮层中出现强烈的兴奋点,并且它还会向四周蔓延。为此,要在“怒发"尚未“冲冠"之际,善于运用理智有意识地去转移兴奋中心。比如,有意躲开一触即发的“地雷",即争吵的对象、发怒的现场,去到其它的地方干点别的事情。这时我们转移了一下目标,在大脑皮层建立另一个兴奋中心,便减弱和抵消了原来的兴奋中心。这种办法相对积极一点。赶快转变一下思路,听听音乐、唱唱歌、看看报纸、逗逗孩子,想象一些轻松、愉快的情景,例如风和日丽的天气,青山秀水的风景,鸟语花香中的感受,或闭眼几秒钟,从矛盾中逐渐解脱,使你激动的情绪慢慢平静下来,怒气自然就会烟消云散了。

有意躲开“地雷",有意识地撤火。也要注意转移的方法。其实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你就可以很好的驾驭自己。在众多调整情绪的方法中,你可以先学一下“情绪转移法”,暂时避开不良刺激,把注意力、精力和兴趣投入到旅游中去,以减轻不良情绪对自己的冲击。一个高考落榜的男孩,看到同学接到录取通知书时深感失落,但他没有让自己沉浸在这种不良情绪中,而是幽默地告别好友:“我要去避难了”,说着出门旅游去了。风景如画的大自然深深地吸引了他,辽阔的海洋荡去了他心中的郁积,情绪平稳了,心胸开阔了,他又以良好的心态走进生活,面对现实。

可是转移的活动那么多,哪一个才是最有效的呢?你最好还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外界事物对你的吸引力来选择,如各种文体活动、与亲朋好友倾谈、阅读研究、琴棋书画等等。总之将情绪转移到这些事情上来,尽量避免不良情绪的强烈撞击,减少心理创伤,也有利于情绪的及时稳定。

情绪的转移关键是要主动及时,不要让自己在消极情绪中沉溺太久,立刻行动起来,你会发现自己完全可以战胜情绪,也唯有你可以担此重任。一是把自己的注意力从一种情绪状态中转移到另一种能引起其它情绪状态的事物上。二是思维转移法。把思维活动从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转移到另外的情绪状态中去,从而摆脱消极的、不良的情绪的缠绕称为思维转移法。三是行动转移法。在情绪不好时,用做其它事情的方法打消或冲淡不良情绪的影响。

控制住愤怒的情绪

愤怒,多么不可捉摸的力量!

在平日里,让你生气的可能大多都在一些小事上。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人多拥挤的公交车辆上,乘客之间由于无意碰撞而引起争吵,双方闹得脸红脖子粗;学校里同学之间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如不小心碰落了别人的铅笔盒之类而出言不逊,大动肝火,怒气冲冲;邻里之间为了一些小纠纷而各不相让,争吵辱骂,没完没了。这些都是无原则的冲突,不必要的感情冲动,毫无意义的犯颜动怒,是无益之怒。

怒,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人之七情之一。人与人之间由于性格、修养、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不尽相同,发生某些磨擦或冲突是难免的,愤怒情绪的出现也可以理解。然而,若是经常愤怒,或是愤怒一触即发,往往会使人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内经》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则伤脏;脏伤、则病起。"近代科学研究证明:暴怒能击溃人体生物化学保护机制,使人抵抗力下降,而为疾病所侵袭。怒气犹如人体中的一枚定时炸弹,随时都可酿成大祸。“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就是这个道理。

发怒会使人远离真理。世界上很少有因为愤怒就使问题和矛盾获得解决的;相反,常常因为愤怒把事情搞僵了,搞糟了。愤怒时,极而言之,极而行之,没了后退之路,没了回旋余地。本来有理,反而变成了没理;本来小事,结果闹成了大事,甚至不可收拾,过后,悔之晚矣。《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怒责部下,结果被范疆、张达切了脑袋;刘备怒气难抑,率兵亲征,又被东吴火烧连营。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190装甲旅旅长阿萨夫亚古里与埃军第二步兵师先头部队遭遇时,因三次进攻均未成功,便恼羞成怒,把剩余的85辆坦克孤注一掷,结果中计惨败。诸如此例,举不胜举。俄国大文豪屠格涅夫曾劝告与人争吵、情绪激动的人:“在开口之前,先把舌头在嘴里转十圈。"因为愤怒是射向健康的一支利箭,它不一定能伤害你的敌人,却时时会侵蚀你自己的健康。

《孙子兵法·火攻篇》中指出:“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这虽然强调的是临敌制怒,但对生活中的人们同样富有启发。清朝林则徐官至两广总督,一次,他在处理公务时,盛怒之下把一只茶杯摔得粉碎。当他抬起头,看到自己的座右铭“制怒"二字,意识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立即谢绝了仆人的代劳,自己动手打扫摔碎的茶杯,表示悔过。与人相处,不分是非曲直、动辄发火,是一种远离文明的表现。易怒之人,应像林则除那样,潜心修养,注意“制怒",心平气和,以理服人,不可放纵心头无名之火,像火柴头似的一擦就着,触物即烧。

“制怒"真言,谁都应该置为座右铭。

制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是一个人以理智战胜感情冲动的过程。善于制怒不仅需有“忍人所不能忍"的宽广胸怀和以大局为重的精神境界,而且还需要有强烈的自我控制意识。要“制怒",首先要努力陶冶自己的性情,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理智地将“愤怒"这个“情绪炸弹"扔掉。

制怒的最好法门是忍,是宽容。自觉的忍,理智的让,不是退缩,不是无能,不是放弃原则,而是一种策略,一种智慧,一种境界。只有洞察世事,心灵清澈,对是非、矛盾有清醒认识的人,才会在可能被激怒的时候,做到真正自觉地忍,真正心平气和地面对生活、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和挑战。具有忍的智慧,达到忍的境界,当然需要修炼,而生活本身,它的正面的经验和负面的教训,则是这种修炼的燧石。

退一步海阔天空。宽容,正好说明你的涵养,你的心胸博大,你的内在力量。

一个不会愤怒的人是庸人,一个只会愤怒的人是蠢人,一个能够控制自己情绪、做到尽量不发怒的人是聪明人。聪明人的聪明之处,是善于运用理智,将情绪引入正确的表现渠道,使自己按理智的原则控制情绪,用理智驾驭情感。以平和的态度来摆事实、讲道理,要比大喊大叫更能让对方心服口服;而宽恕和谅解有时比伤害、侮辱更能震撼人心。只要我们肯下功夫学会制怒的正确方法,他人肯定会对我们的道德、修养以及理智、大度出自内心的佩服。那时,我们自会达到“风平而后浪静,浪静而后水清,水清而后游鱼可数"的全新境界。

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喜乐,远离愤怒,认真、快乐地生活,怀大爱心,做小事情。

如何避免生活中的发怒

“喜怒哀乐,人之常情”,生活在充满矛盾的世界上,谁人不曾遇到过生气别扭、令人气愤发怒的事呢?然而,发怒,无论从人体养生还是社会伦理上讲,都是有百弊而无一利的。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的堂上高悬着“制怒”警言,说明先人们对发怒的危害性早有认识。

祖国的医学,对于“怒”有着精辟的论述。它认为,怒皆由气而生,气和怒是两个孪生的兄弟,由怒愤不平而怒火勃发。怒气会使“血气耗,肝火旺”,“怒伤肝”这些常识早已被人们所熟知。

而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生气、盛怒而身亡者。俗话说“一碗饭填不饱肚子,一口气能把人撑死”。那么,生活中如何才能制怒呢?

充分认识发怒带来的不良后果 发怒时可造成心血管机能的紊乱,出现心律不齐、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脑血栓或心肌梗塞以及高血压患者的猝死。当要发怒时,首先想想于自己健康极不利。

有意躲开“触媒”,有意识地撤火。人在愤怒时,大脑皮层中往往会出现强烈的兴奋点,并且还会向四周蔓延,为此,要在“怒发”尚未“冲冠”之际,善于运用理智有意识地去转移兴奋中心。比如,有意躲开一触即发的“触媒”,即争吵的对象、发怒的现场,去到其他的地方干点别的事情。

另外,还可以采用有意“撤火”的办法,强制自己,忍着不作声。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劝人争吵时,舌尖在嘴里转十圈,等到心平气和、气头过后再解决矛盾,千万不能火上浇油。

自我暗示、激励 给自己提出任务,自己做自己的司令官,坚信自己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感情。爱发怒的人也不妨搞个座右铭,如:“脾气暴躁是人类较为卑劣的天性”,“仁爱产生仁爱”,“野蛮产生野蛮”,“发怒是没文化教养”,“发怒是无能的、软弱的表现”,等等,通过这样积极的自我暗示和自我命令,便可以组织自身的心理活动获得战胜怒气的精神力量。

宣泄法。摔打一些无关紧要的物品或是大喊能够有效地宣泄缓解一下自己的冲动。最好是跑到楼下,再爬上楼,每步登两个台阶,跑步上楼更好。还可以找个人聊聊。

自我按摩 怒气会使你的颈部和肩部内的肌肉紧张引起头痛,自我按摩头部或太阳穴十秒钟左右,有助于减少怒气,缓解肌肉紧张。

用冷水洗脸。冷水会降低你皮肤的温度,消除你的怒气。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