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需多加论证,作为一个理智健全的人,特别是一个希望逐渐完备自己人格的人,总是要有点雅量的。雅量,是衡量一个人成熟与否、修养程度高的重要标尺之一。
当你手握足以致人哑口无言的权柄,身处令人赞不绝耳的高位,而面对尖锐的批评逆语,你是否能够做到不怒目横扫、暴跳如雷呢?
1961年初春,七分人祸三分天灾的困难时期,刘少奇主席回故乡湖南花明楼视察。没想到,少奇同志亲眼目睹电线杆上贴着张纸条,上书:“我们饿肚皮,只怪刘少奇,打倒刘少奇!”在狠抓阶级斗争的年代,这张“反动标语”着实让省市政府紧张万分。不到半天,案子侦破:是花明楼完小10岁学生肖伏良书写。根据领导指示,学校决定开除肖的学籍,追究其班主任的政治责任,对全校学生摸底排队以防后患。然而,一直关心此事的少奇同志得知真相后,断然否决上述决定,并把肖伏良请来面谈,当听说肖一家吃不饱饭,妈妈得了水肿病后,少奇同志说:“小孩子天真无邪,把广大群众不敢说的话和盘托出,宝贵得很呀!”还说:“人家总是有牢骚才发,干部该骂才骂嘛。动不动就批斗、判刑,哪个还敢讲真话?!少一点惩罚,多一点体恤,才会有人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肖伏良没想到,他的“反动标语”受到表扬,还换来王光美领他去吃了一顿饱饭。
我们为少奇同志的雅量而动容……
《尚书》说:“必定要有容纳的雅量,道德才会广大;一定要能忍辱,事情才能办得好!”如果遇到一点点不如意,便立刻勃然大怒;遇到一件不称心的事情,立即气愤感慨,这表示没有涵养的力量,同时也是福气浅薄的人。所以说:“发觉别人的奸诈,而不说出口,有无限的余味!”
应该承认,有些高贵品格是普通人毕生企望但仍根本不可能达到的;可人的雅量却是完全能够通过修炼而得到甚至可做到“随心所欲”的。不信?只要自己有意识地试一试就行。
人难免与十分讨厌的人偶然狭路相逢,尽管有人可以装作很随便的样子,竭力扮潇洒样扬长而去。但很多有雅量的人不会那样去做,而是没有丝毫装模作样地缓缓笑迎着对方漠然的脸孔和布满疑惑的眼神,坦然地挨肩而过。这些人轻松地抹去了粗鲁的伤害与侮辱的阴影,用友好的阳光装满了雅量的酒杯,小抿一口,自是清香浓烈。当不期而遇的挫折、误解、嘲笑等等迎面而来时,相信并依靠个人的雅量吧,那是驱逐并能够战胜这一切烦恼和痛苦的忠实朋友。
宽容对待别人的批评
有几位中学教师批评一位名人的一本畅销书里病句太多,尽管所言不虚,但这位名人却老大地不高兴,不但不真心接受其批评,反而责怪大家“多管闲事”;有一位歌星因未带齐证件被拦在央视演播厅外,这位歌星竟大发脾气大打出手;还有一位明星在有人发表文章善意批评其演技上的欠缺后,竟扬言要以侵犯名誉权为由将作者及报社告上法庭……文艺圈里的某些星儿、腕儿们,胸中何曾还有一星半点的雅量!而在官员中间,缺乏雅量者亦不在少数:某地一县委书记因县报记者据实写了一篇非“正面”的报道,竟将那名自曝家丑的记者开除回家,整得他苦不堪言;某地某官员下乡调查时当面听到一位农民怒斥当地政府乱增收费项目加重农民负担后,竟命令派出所将那位敢于直言的农民关了几天几夜……
这一现象和另一些人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据报载,红军第三次反围剿的时候,一次部队打仗,彭德怀一路小跑上前线指挥,传令兵在前边挥动小旗让大家让路,可有一个战士偏偏坐在地上不动。彭德怀是个急性子,就叫了起来。谁知这个战士朝着彭德怀就是两拳。彭德怀没有理会,又匆匆赶路。一会儿,传令排长捆着这个战士,追上彭德怀请他发落。彭德怀两眼一眯,笑着说:“谁叫你们捆来的?小事情,快放回去。”
1932年初,阳翰笙请茅盾为自己的长篇小说《地泉》再版作序,茅盾推辞不掉,就在序中不讲情面地批评说,这部小说从总体上来看,是一部很不成功的,甚至是失败的作品。茅盾把文章交给他后,觉得自己的批评如此尖刻,阳翰笙一定不会用。没过多久,再版《地泉》出版了,茅盾打开一看,他那篇批评文章竟然一字不改地印在里面。
1952年,郭沫若应约写了一首讴歌十月革命胜利35周年的诗。诗稿送到杂志社后,编辑却犯了愁,因为那首诗尽管立意很好,但从构思、意境、语言来讲远非佳作。当那位年轻的编辑征得领导同意后,怀着忐忑的心情去找郭老,请他修改或重写时,没想到郭老十分热情地接待了他,并一再声称:那是败笔之作,你们退稿是对的。
身为文学大家,面对一位毛头小伙子给自己的“大作”挑刺,郭老竟然不愠不火,并虚心接受其意见,这种雅量委实不易,而戏剧家阳翰笙的雅量则更为难能可贵。阳翰笙将对自己作品持否定态度的序言印在书中公之于众,这种雅量令人叹服。而彭德怀挨了战士的拳头后竟然不究不问,其雅量亦令人钦佩。
三件轶事尽管各自情节不同,但从中折射出三位名人的胸怀和气度,都同样令人敬佩。
佛家有典故说:释迦牟尼佛功德圆满,有人却妒性大发,当面恶意中伤他。佛祖笑而不语,待那人骂完,佛问:“假如有人送你东西,你不愿意要怎么办?”答:“当然是归还了。”佛说:“那就是了。”于是,那人羞惭而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故事的喻意,不正是在劝告人要多些雅量么?
毋须多加论证,作为一个理智健全的人,特别是一个希望逐渐完备自己人格的人,总是要有点雅量的。雅量,是衡量一个人成熟与否、修养程度高的重要标尺之一。
当你手握足以致人哑口无言的权柄,身处令人赞不绝口的高位,而面对尖锐的批评逆语,你是否能够做到不怒目横扫、暴跳如雷呢?
1961年初春,七分人祸三分天灾的困难时期,刘少奇主席回故乡湖南花明楼视察。没想到,少奇同志亲眼目睹电线杆上贴着张纸条,上书:“我们饿肚皮,只怪刘少奇,打倒刘少奇!”在狠抓阶级斗争的年代,这张“反动标语”着实让省市政府紧张万分。不到半天,案子侦破:是花明楼完小10岁学生肖伏良书写。根据领导指示,学校决定开除肖的学籍,追究其班主任的政治责任,对全校学生摸底排队以防后患。然而,一直关心此事的少奇同志得知真相后,断然否决上述决定,并把肖伏良请来面谈,当听说肖一家吃不饱饭,妈妈得了水肿病后,少奇同志说:“小孩子天真无邪,把广大群众不敢说的话和盘托出,宝贵得很呀!”还说:“人家总是有牢骚才发,干部该骂才骂嘛。动不动就批斗、判刑,哪个还敢讲真话?!少一点惩罚,多一点体恤,才会有人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肖伏良没想到,他的“反动标语”受到表扬,还换来王光美领他去吃了一顿饱饭。
我们为少奇同志的雅量而动容……
《尚书》说:必定要有容纳的雅量,道德才会广大;一定要能忍辱,事情才能办得好!如果遇到一点点不如意,便立刻勃然大怒;遇到一件不称心的事情,立即气愤感慨,这表示没有涵养的力量,同时也是福气浅薄的人。所以说:“发觉别人的奸诈,而不说出口,有无限的余味!”
应该承认,有些高贵品格是普通人毕生企盼但仍根本不可能达到的;可人的雅量却是完全能够通过修炼而得到甚至可做到“随心所欲”的。不信?只要自己有意识地试一试就行。
人难免与十分讨厌的人偶然相逢,尽管有人可以装作很随便的样子,竭力扮潇洒样扬长而去。但很多有雅量的人不会那样去做,而是没有丝毫装模作样地缓缓笑迎着对方漠然的脸孔和布满疑惑的眼神,坦然地擦肩而过。这些人轻松地抹去了粗鲁的伤害与侮辱的阴影,用友好的阳光装满了雅量的酒杯,小抿一口,自是清香浓烈。当不期而遇的挫折、误解、嘲笑等等迎面而来时,相信并依靠个人的雅量吧,那是驱逐并能够战胜这一切烦恼和痛苦的忠实朋友。
对人对事不要太较真
做人不能一点都不在乎,游戏人生,玩世不恭;但也不能太较真,认死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友。"太认真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也容不下,就会把自己封闭和孤立起来,失去了与外界的沟通和交往。
桌面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是凸凹不平的黄土高坡;居住的房间看起来干净卫生,当阳光射进窗户时,就会看到许多粉尘和灰粒弥漫在空气当中。如果我们每天都带着放大镜和显微镜去看东西,恐怕世上没有多少可以吃的食物,可以喝的水、可以居住的环境了。如果用这种方式去看别人,世上也就没有美,人人都是一身的毛病,甚至都是十恶不赦的大坏蛋了。
人非圣贤,岂能无过,人活在世上难免要与别人打交道,对待别人的过失、缺陷,宽容大度一些,不要吹毛求疵、求全责备,可以求大同存小异,甚至可以糊涂一些。如果一味地要“明察秋毫",眼里揉不得沙子,过分挑剔,连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去论个是非曲直,整个输赢来,别人就会日渐疏远你,最终自己就变成了孤家寡人。
古今中外,凡能成就一番大事业者,无不具有海纳百川的雅量,容别人所不能容,忍别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异,赢得大多数人。他们豁达而不拘小节,善于从大处着眼;从长计议而不目光短浅,从不斤斤计较,拘泥于琐碎小事。
多数人仅仅是在一些小事上较真,例如,菜市场上,人们时常因为几角钱争得脸红脖子粗,不肯相让。至于一台电视两千元和两千一百元的一百元差价,人们经常就会忽略掉,不去较真。
要真正做到不较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需要善解人意的思维方法。有位顾客总是抱怨他家附近超市的女服务员整天沉着脸,谁见她都觉得好像自己欠她二百吊钱似的。后来他的妻子打听到这位女服务员的真实情况。原来她的丈夫有外遇,整天不着家,上有老母瘫痪在床,下有七八岁的女儿患有先天的哮喘,自己也下岗了,每月只有二三百元的下岗工资,住在一间12平方米的小屋里,难怪她整天愁眉不展。明白至此,这位顾客再也不计较她的态度了,而是想法去帮助她。
在公共场所,遇到了一些不顺心的事,也用不着去动肝火,其实也不值得去生气。素不相识的人不小心冒犯了你可能是有原因的,也许是各种各样的烦心事搅在一起了,致使他心情糟糕,甚至行为失控,偏巧又叫你给撞上了……其实,只要对方不是做出有辱人格或违法的事情,你就大可不必去跟他计较,宽大为怀。假如跟别人较起真来,刀对刀,枪对枪地干起来,再弄出什么严重的事儿来,可真是太不值了。跟萍水相逢的人较真,实在不是明智之举;跟见识浅的人较真,无疑是降低自己做人的档次。
清官难断家务事,在家里更不要较真,否则真是愚不可及了。家人之间哪里有什么大是大非、原则立场可讲,动不动搞得就像阶级斗争似的,都是一家人,何至于此?所以在家庭琐事方面家是用来讲爱的地方,不是用来讲理的地方。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去和稀泥,当一个笑口常开的和事佬。有位智者说,大街上有人骂他,他连头也懒得回,他根本不想知道骂他的人是谁,因为人生短暂而宝贵,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何必为这种令人不快的事情去浪费时间呢?
提倡对某些事情不必太较真,可以“敷衍了事”,目的在于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我们认为值得干的一些重要事情,这样我们成功的希望就多一分,朋友的圈子就能扩大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