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高坐在龙椅之上,身姿挺直,目光沉稳地扫视着殿下的群臣。
往日里,他给人的印象或是宽厚仁和,可此刻,他的眼神中透着前所未有的坚定与果决,那是一种历经深思熟虑后、扛起江山社稷重担的决然。
费祎向前迈出一步,袍袖随着动作轻轻摆动,他微微躬身,语气带着几分恳切与忧虑:“陛下,长安虽为高祖龙兴之地,地势险要,可洛阳居天下之中,如今贸然将两城并立为都,臣恐资源分散,难以兼顾,于社稷展不利啊。”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引得一些支持他观点的大臣们纷纷点头,低声附和。
董允紧接着出列,他神色恭谨,言辞却掷地有声:“陛下,定都乃国之大事,关乎千秋万代。长安与洛阳,择其一而都,方才便于集中力量治理,如今二都并立,行政事务恐会繁杂混乱,还望陛下三思。”
一时间,朝堂上议论纷纷,支持与反对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犹如汹涌的浪潮,一波接着一波。
刘禅静静地听着群臣的谏言,面色平静如水,内心却如翻江倒海。
他深知,这定都之策干系重大,每一种意见都关乎大汉的兴衰荣辱。
但他也清楚,自己的决定并非草率为之,而是经过无数个日夜的权衡、斟酌,是站在整个大汉江山的高度所做出的考量。
待群臣的声音渐渐平息,刘禅缓缓站起身来,他的身形在龙袍的衬托下显得愈高大威严。
他清了清嗓子,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气势:“诸位爱卿,朕明白你们的担忧,也深知定都之事的重大。长安,承载着我大汉的荣耀与根基,其险要地势是抵御外敌的天然屏障;洛阳,地处天下之中,交通便利、文化昌盛,乃经济与文化的中心。二者对于我大汉而言,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他目光炯炯,扫视着朝堂上的每一位大臣,继续说道:“朕已深思熟虑,此决定并非一时冲动。以长安洛阳为东西二都,既能稳固西北边防,又能繁荣中原经济,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我大汉的复兴大业。朕意已决,望诸位爱卿能够齐心协力,共襄盛举。”刘禅的话语坚定而有力,回荡在整个朝堂,犹如洪钟般震人心魄。
群臣见状,虽仍有不甘,但看着龙椅上刘禅那坚毅的神情,也明白圣意难违。
于是,纷纷跪地叩,齐声道:“臣等遵旨。”声音整齐而洪亮,在大殿内久久回响。
不久之后,诏书昭告天下。
那诏书以汉隶书写,字迹刚劲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大汉的威严与决心。
诏书被张贴在洛阳与长安的大街小巷,百姓们纷纷围拢观看。
一时间,街头巷尾议论纷纷,有人为新的定都之策感到振奋,期待着大汉在双都的引领下走向繁荣;也有人心存疑虑,但无论如何,这诏书的颁布,都标志着大汉开启了一段新的征程,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暮春时节,洛水河畔垂柳依依,嫩绿的柳枝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是大自然挥动的轻柔手臂,为这古老的都城增添了几分温婉与灵动。
洛阳城的朱雀门外,早已是一片庄严肃穆的景象。
大汉天子刘禅身着华丽的龙袍,头戴冕旒,那冕旒上的玉珠随着他的动作轻轻晃动,出细微的声响,更衬出他身份的尊贵与庄重。他身旁,文武百官身着朝服,整齐排列,神色恭敬而肃穆,静静地等待着一个重要时刻的到来。
刘禅的目光望向远方,那眼神中既有期待,又有几分焦急。
他微微皱眉,心中默默计算着时间,口中喃喃自语:“算算日子,皇后也该到了。”
身旁的太监黄皓连忙赔笑道:“陛下莫急,皇后娘娘一路舟车劳顿,想必是快到了。”
就在这时,远处的江面上出现了一艘高大的楼船,船身装饰精美,旗帜飘扬。
随着楼船缓缓靠近,刘禅的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他不由自主地向前迈出一步,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百官们也纷纷挺直了身子,目光聚焦在那艘渐渐靠岸的船上。
楼船终于稳稳地停靠在岸边,舱门缓缓打开,一位身着凤袍的女子缓缓走出。
她身姿婀娜,仪态万方,正是大汉皇后张氏。
她的面容依旧美丽动人,只是历经一个月的长途跋涉,略显疲惫,但这丝毫掩盖不住她眼中的光芒。
刘禅快步迎上前去,皇后也加快了脚步,两人在众人的注视下,紧紧相拥。
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模糊不清,他们眼中只有彼此。
刘禅轻声说道:“皇后,你可算来了,朕日夜盼着与你相见。”张氏眼中含泪,微微点头:“陛下,臣妾也甚是想念陛下。”
随后,刘禅牵着皇后的手,缓缓走向朱雀门。
道路两旁,百姓们纷纷跪地参拜,口中高呼:“陛下万岁,皇后千岁。”呼声此起彼伏,响彻整个洛阳城。
刘禅与皇后面带微笑,向百姓们微微点头示意,尽显皇家的威严与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