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身着红衣,就站在那江边的一亭子上。
白雪纷纷伴着埙声,红衣女子的肌肤如霜雪那样白,她就站在那月色中。
月色、雪色,她是第三种绝色。
风声、埙声,都融入了江水的涛涛声中。
寻着声踏月而来的书生见此画面,倒忍不住执笔描副丹青了。
见有人来访,谢知禾便停止了吹埙。
“是你?”谢知禾看着肩头上还落着雪的杨修远,眼里露出一抹惊喜之色。
“又见面了,姑娘。”杨修远依旧行了个端正的礼。
“方才姑娘吹的可是那首《离人赋》?”杨修远问道。
“嗯,让大人见笑了。”
“姑娘演奏得很好,只是这第三段该悲凉些才对。”
“我已经很多年没怎么吹过这埙了,今夜也只是一时兴起。”谢知禾感慨道,“杨大人可是对这埙有所研究。”
“谈不上什么研究不研究的,也就是个兴趣罢了。”杨修远自嘲笑道。
“那大人要试试吗?”谢知禾将埙递给他,“我想你一定要吹的比我好听。”
“那在下就却之不恭,现个丑了。”
“请便。”
一曲离人赋再起,结合这涛涛江水,倒还真有了那离人赋的意境。
谢知禾抬头望着那天边的明月,心里倒还真有了几分凄凉感觉。
“姑娘可是想家了?”说着,杨修远递过了一张帕子。
“啊?”谢知禾才反应过来自己落泪了。
她接过帕子连忙擦干了眼泪。
“姑娘不是杨州人吧,可是想念家乡了?”杨修远温声安慰道,但却没有向谢知禾走进一步,读书人的礼节让他时刻保持着分寸。
月光照的柱影在他们面前划了一道粗线,他们自始至终也没跨过这条粗线。
“故乡吗?”谢知禾冷哼一声,“故乡若有当头月,谁把故乡当他乡。我倒觉得这杨州更像是我的故乡。”
“我也是外来客,杨州确实很好。”杨修远道,“不知姑娘有何烦心事,在下愿为姑娘分担一二。”
“没什么烦心事,只是杨大人您的曲子吹得太好了,让我想起一些离别时刻,不过即使是离别也是美的,所以不觉遗憾烦心。”谢知禾扯出一抹微笑,像那半缺月牙映下来的形状,美中又带着点感伤。
“夜深了,我也该走了。”谢知禾带着歉意道,“可惜弄脏了大人的帕子。”
“不、不可惜。”杨修远攥着谢知禾递来的手帕,一时竟有些结巴了。
眼见谢知禾再次转身离去,这个书生终于鼓足了勇气,问道:“可否请问姑娘姓名?”
谢知禾停下了脚步,回身道:“我姓谢,名唤知禾,知己的知,禾苗的禾。”
知己的知,禾苗的禾。
书生在心里一边一边默念着。
“姑娘的名字,我记下了!”书生很是认真,认真中透着股倔强。
此时两人间已经隔着一段回廊的距离了。
隔着涛涛江水声,谢知禾回复道:“杨大人,若是有缘,我们还会相见,到时愿你才华得以施展。”
雪还在落,风还在吹,只是这书生的心已经随明月去了。
亭中走去那红衣美人,留下一痴心书生,这江水的故事总是说不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