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众人只是讨论乔时为的年纪,道一句:“身在国子监却参试开封府,着实是个狠人。”
后来,解试前五十人的誊抄卷贴出,民间多是佩服之言:“敢这般写,着实是狠上加狠。”
再无人过多商讨他的年岁,因为真才实学比他的年岁更耀眼。
如此相较之下,国子监解试的揭榜便显得不那么热闹了。
……
解试发榜,誊卷贴出,贡院便可结束“锁院”,所有考官结束公务,离院回朝。
按规,这一日,所有中式的举子须在贡院前恭候,等待考官出院,拜见座师、房师。
贡院里会略备薄酒,师生共宴,庆贺此次解试顺利结束。
乔时为在家换上圆领蓝袍,早早到了贡院外大街上,本以为是蓝袍集聚,和和气气之场景,走近一看,贡院门前竟成了“公堂”。
诉状鸣冤之人,二十出头,身穿麻布衣,跪在贡院大门前。
周遭的新举子窃窃私语,不乏人议论道:“纵是不幸落榜了,也不能这样闹罢,回去好好做学问,继续再考就是了。”
也有老举子善意上前搀扶劝道:“你这样闹事,下回还考不考了?”
乔时为走到正前一看,心中一诧。
解试那日,乔时为离场时注意到的那个“忘我”的寒门子,正是此人。
乔时为记得他的衣着眉宇。
瞧这面目,也不像是会无端闹事的人啊,怎选在这个时候跪在此地恳求“开堂”呢?
贡院的大门从里锁着,看样子,衙役已经前去禀报了。
面对他人的劝告,寒门子倔犟盯着贡院大门,等着门开,手里捧着一副“状纸”——是用几页透薄的稿纸写成的,仿佛风一吹便会飘起来。
“是何人喊冤?”伴着贡院大门打开,一道浑重的声音传出,再便看到主考官穿着官服走出来。方才默不作声的寒门子,一字一顿道:“学生高维桢,恳请大人归还学生的答卷,令学生带其归家。”
周遭一片哗然。
黄御史生怒,斥道:“贡院门前,圣贤之地,岂容你这般胡闹,卷子或举或落,皆无归还的道理。”
许是看他身气正,又有几分倔犟,黄御史给了他机会:“说说你的理由。”
高维桢奉上自己的状纸:“请大人过目。”
手执状纸,黄御史脸上神情一变再变,先是好奇,而后凝眉,最后不可置信,带着威严问道:“你说……墙外第四十八名贴着你的文章,却非你的名字?”
高维桢点点头。
他显然不是那等活络之人,不懂得伶牙俐齿,没能趁机说出个一二三来。
反是固执地说着,他可以不要解额,可以不要功名,只想把属于自己的卷子带回家去,给爹娘一个交代。
世间无绝对,这个时候,真情流露更令人动容,也令他的话多了几分可信。
高维桢言道:“在乡里求学时,学生读书百遍,每日却只敢落笔写一页文章……无他,家中无地,父母皆是制陶坊里的匠工,每日坐在软泥滩里,每堆十个陶胚可换一文工钱,辛苦一日,减去衣食花销,所剩无几。”
“我晓得,我若是在纸上多写一页,他们便要多堆三十个陶胚,我若是在地上写、桌上写,少写一页,他们便可提早半个时辰回来,不必抹黑走夜路。”
“爹娘数年劳作,才换得学生一次入京,学生考场上的卷子,是父母一个个堆出来的,每一个字都是数百、数千个陶胚换来的……”
“学生不知能否要回功名,但学生想要回那份卷子,交给爹娘……大人,野草枯尽烧尽,尚且能留下些许灰烬,草民之劳作,是否也应留下些许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