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容洛三月末启程回长安不同,因朝中诏令,重澈在正月三十前便离开了益州,而容洛留于益州帮助州府调动政策,恢复生息,直至宁杏颜伤势大好。
容明兰的书信传交了容洛数次,只是容洛存心磋磨他,每每收到便又原封不动地请驿站退送回长安。容明兰亦不蠢笨,从这种举动中得知了容洛的怒气,依然不罢休地传信于她,直到容洛七月初到临长安。
七月流火,是极热的时日,但便是如此,长安的热闹也未曾消退一分。
今日是朝参日。容洛在朱雀门前与宁杏颜下了牛车,接引的宫人见着她二人便是一脸嬉皮笑意,喜乐洋洋地问着礼。容洛多时不回宫,应付这些人一点不见生疏,倒是宁杏颜打了大半年的仗,见着这些宦官倒是好一阵不习惯起来。支吾应了一阵,宁杏颜看何姑姑将打赏的银钱放入宦官手里,见着后头跪着一片正在领命的官员,疑惑道:“今日不是参朝的日子么?”
“那些人是去上任益州的,宁将军不用理会,往后约莫也是见不着的。”宦官瞧了一眼,笑着应道,对宁杏颜满目崇敬,“说来这些人能任职,还多亏了将军守下益州,若非如此,这些人约莫还在哪位节度使手下做幕僚呢。”又见宁杏颜还在望,宦官以为她是好奇这些人如何,颇为热络的打着手势往那处走过去,“奴婢都忘了将军是与殿下查过蜀绣案的了。将军疑心这些人秉性,自当过来瞧便是,他们呀,也该好好感激将军一番……”
那宦官嘴里不停,一句句豆子似的往外吐,宁杏颜与容洛未有反应,他已经一路到了那些官员眼前,与几人说上了话。宁杏颜不知是好,只得揽着容洛一同到了那几人面前。
这些人是就任益州的,自然听过宁杏颜的事迹。纵然有不屑女子,怀疑宁杏颜弄虚作假、搬弄功绩的人在,但大多还是年轻而敬佩宁杏颜英勇的郎君。这厢宁杏颜上去,那几人一下就朝宁杏颜围了过来,生生将容洛跟宁杏颜隔绝出好一大段位置。
容洛对此尤其乐见,也不阻拦恼怒,只在一旁等候宁杏颜。秋夕见状,取过油伞遮挡日光,便领着容洛到了一旁阴凉的地带。与几位宦官打听着宫内的近况。
然容洛不惹官员注意,却依然有人目光随行。
日光漫过地面黑影,容洛自觉旁下阴暗一阵,一位身着纹竹圆领衣袍的男子便入了眼目。
桃花眸凝视着容洛脸面,眉角小痣微微高起一丝,男子望着容洛,温温抬了唇角。
“殿下原已这般大了。”
【??作者有话说】
“如果我没有刀,就不能保护你;如果我有刀,就不能拥抱你。”
拯救不了的修改癌和卷首卡文魔咒……这一章我光修就写了七千多orz
第120章11。9晉江|独家发表
◎莫输。(已替换)◎
男子乍然到了身旁,甫一当头便是这样一句话,颇让容洛有些措手不及而困惑万分。
她自小生长在深宫,得见过的男子除却同年岁的王公贵族,便是那几位与谢家相关、由她一手提拔起来的官员。眼前的男子虽周身贵气难掩,但她自认前世今生都不曾得见过他,匆匆一目更不会有,与他更是陌生至极。
凝目瞧了男子片时,容洛疑惑道:“本宫似乎未曾与公子见过面。”
极其肯定的语气招致男子缓缓勾唇。垂首拱袖,男子一步未退,“微臣卢清和,出身琅琊卢氏。乃是益州新任刺史。”说罢,又直起身来,“十余年前,臣与殿下见过一面。彼时殿下年岁小,记不得也并不奇怪。”
笑意深入眼底,可见说的不是诓人胡扯的玩意儿。但这种笑却又温和太过,柔昵太过,让容洛着实不舒坦。
更何况,十余年前是什么时候?那是连隐南在世,还在垂帘听政的时日。京外四家是百年豪门,因不为开朝太祖所喜,数百年来从不踏入长安一步,连隐南为帝承接这种传统,又怎会让卢家踏入深宫,见到年岁尚小的她?
见容洛眼中现出迷茫之色,卢清和也不多解释。拢袖端量容洛,他目光落在容洛左手腕间的那串紫檀佛珠上,笑容内的宠溺色泽不动神色地浮上眼眸,“这串佛珠还是微臣亲手挑选,由家父作为殿下周岁之礼送于太后。当日选时还未见过殿下,只想着这样的颜色与雕工,必定能配得上尊贵的殿下,佑着殿下平平安安……今时今日再相见,果然如了臣的心愿。”
左腕上的紫檀佛珠是连隐南在她三岁时套上她腕间的。她不信神佛,但东西在身上时日渐长,便也就习惯戴着了。
此下听卢清和提及手串是他所赠,容洛翛然眉目一掀,还未说话,又听他道:“就是不知这第七枚佛珠可还安好?当日周岁宴上殿下持箧玩耍,不慎将佛珠摔落地面,这第七枚珠子亦因此穿了个小洞。本当时就该让云高主持赶制佛珠替换,可太后道这是因,便令宫中匠人在小洞旁雕琢明月修补,也不容臣下麻烦主持。”瞧容洛拧眉,他仿若未觉,“臣担忧多年,不知这珠子是否还好。云高主持虽仙逝多时,其徒儿的技艺却是青出于蓝。”
这段故事容洛也曾从连隐南口中听闻。这事知情者无多,连隐南逝后便也唯有她一人知悉。此时卢清和将往事道出,容洛是再难怀疑他是有意而来。
“佛珠安好。”自然地拂下衣袖,容洛定睛看向卢清和,“不知刺史与祖母是何关系?故交,或是……旧部?”
卢清和于她的口吻太过暧昧,其中又不乏长辈对小辈的和蔼。旧事联系如今颜容,容洛测想他约莫是三十有余的年岁,因而,说他是连隐南旧部,也并非毫无可能。
晦昧的光芒划过双瞳,卢清和一双桃花眸隐着惑人的莞尔,“皆非。”
“卢氏为太后与各位陛下不喜。当时卢氏得入宫门,是琅琊地域生事,朝廷不得不与卢氏联手平息内乱。”卢清和语调真诚,“上京那日恰巧是殿下周岁,殿下不必多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