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小说

精英小说>大唐西域记通俗演义百度 > 第二回 识途马高昌结义 收顽徒屈之闻奇(第4页)

第二回 识途马高昌结义 收顽徒屈之闻奇(第4页)

这伙盗贼估计是坐地山贼,只谋财不害命,很多商旅都熟悉这些盗贼的心态,给了他们一些钱财后,这些盗贼便闪开,放了商旅的生路。

继续前行到了王城外,至一处山崖下的小河岸边,天已昏黑,大家就在这岸边歇息。

同行之中,有几十个胡商,贪图小利,想抢先与城内贸易,半夜里悄悄出发,走出十余里,遇到另一伙盗贼。

这伙盗贼应该是流窜于各个小国作案的凶徒,是真正的杀人越货,做事的手段那叫一个残忍。

可怜那些胡商,连句恳求饶命的话都没说出来,便被盗贼不分青红皂白的砍杀,数十人无一幸免。

天明,大队伍赶到这地方,只见尸骸横陈,不见货物财产,众人无不惊骇伤感。

连续遭遇盗贼,坐实了阿耆尼国“无纲纪法令”的传闻,给玄奘留下“国无纲纪,法不整肃”的不良印象,觉得这个国家国民粗鄙少文,不以偷盗为耻,是个强盗窝。

渐渐地,看见阿耆尼王城。

玄奘对弟子们说,根据记载,早先的焉耆国,就是现在的阿耆尼国俗事天神,并崇信佛法。叮嘱徒弟们要懂得尊重人家。万事不可造次。

阿耆尼国民笃信佛教,国内有寺院十多所,僧徒二千余人,信奉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

说一切有部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就从原始佛教的上座部中分离出来,在小乘佛教中极为旺盛。

阿耆尼信徒遵照印度文字研习佛教教义戒律,信徒洁身自好,但拘泥于渐悟的教义。所以玄奘认为他们对佛的信仰还处于渐教阶段。

阿耆尼国已经从来往客商口中知道了中原高僧将到西域的消息,君臣都热切的盼望玄奘的到来。

阿耆尼国王与大臣都出来迎接玄奘,迎入城中。国王为迎接玄奘准备了丰盛的接待宴席。

宴席上放置着三净肉。

何谓三净肉?这是小乘佛教允许信徒食用的三种肉类。三净肉不是特指三种动物的肉,而是三种情形下宰杀的动物肉。

这三种情形指的是不见其为我杀、不闻为我杀、无为我杀。就是信徒没有亲眼见到宰杀牲畜的过程、信徒没有亲耳听到牲畜被杀时的叫声、牲畜不是为满足信徒的嗜食需求而被杀。

三净肉的理念虽然有些怪诞,但核心在于通过倡导避免信徒因自己的需求而导致动物被杀,引导人们以慈悲为怀,尊重生命。

三净肉不仅适用于出家人,也适用于居家修行的信徒。

玄奘入席。四个徒弟在下方坐定,其他护卫自有相关人等招呼。

阿耆尼国王初始十分热情,频频向玄奘致意。欢信一言不发。

话不几句,玄奘讲了自己结愿和一路行程后,便出示高昌王的国书,希望如在高昌国一样,得到阿耆尼国的支持。

阿耆尼国王却面色大变。

原来阿耆尼国虽弱小,但地理位置却很重要,是西域北路要冲,西通天山山脉的裕勒都斯河流域,再及伊犁河流域,东控博斯腾河地区,与高昌、龟兹、疏勒一起称雄天山北路。

高昌国、阿耆尼国都地处丝路,过往客商不在高昌停歇,就留住阿耆尼国。因此两国争夺税利的竞争相当激烈,前不久,阿耆尼国刚被高昌入寇侵扰,与其结有仇怨。因此之故,不肯为玄奘提供马匹。

告别阿耆尼国王,回到客舍,能在毕竟年轻,为国王不肯提供驮马愤愤不平,玄奘只淡淡地说了一句:“善缘自在,善福自有。”

能净也说了一句:“此国法度不严,国王看似尊崇佛法,却也佛法造诣不高。”

玄奘告诫他们:“出家人不要过于计较这些身外之物。以后你们慢慢地体会吧。”

一行人在这里住了一宿,继续前行。

从阿耆尼王城往西南行二百余里是开都河。开都河就是《西游记》里沙和尚栖身的“流沙河”。开都河流至今和静县境,巴音郭楞河、依列克西河等12条支流汇入,由潺潺溪流变成浩渺壮阔的大河。渡过开都河西向出现一片平原,行走七百余里,就达到屈支国。

屈支国就是龟兹,又译丘兹、屈兹,在今新疆库车县。

玄奘访问屈支国的时候,屈支国幅员东西千余里,南北六百余里,都城方圆十七八里。

国民崇信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境内有佛寺一百多所,僧众5000余人,佛经教义、戒律仪轨,仿效印度,所以当地人依据印度文学习佛经。

屈支国物产丰富,宜于穈、麦生长,有粳米,出产葡萄、石榴,盛产梨、柰、桃、杏,矿产有黄金、铜、铁、铅、锡,气候温和。

行走在屈支国的街巷,看到店铺招牌,玄奘发现这国的文字取法印度,只是略有改变。

街巷里歌声不断,居民以舞蹈见长,随时随地都能翩翩起舞。

老百姓都断发,戴头巾,全国只有君主不剪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