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陷入了沉默,王清见状,认真地说道:“知青院是我们共同的家,不管你走到哪里,遇到什么事,都能回来。有困难,我们大家一起解决。”
这时,大家像是心有灵犀一般,异口同声地说道:“对,这里就是我们的家!”那声音汇聚在一起,在空气中久久回荡,满是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与认同。
大河村周边的荒地,在众人齐心协力的努力下,全部完成了土质改造。村民们争分夺秒,种下了适合这个季节生长的农作物,每一株幼苗都承载着他们对丰收的期待。
公社的祁书记多次亲临视察土质改造的成果,眼见着每一处荒地都如当初的实验田那般,焕发出新的生机,他的干劲愈发十足,决心在今年内将全公社的荒地都改造完毕,让更多的土地成为丰收的希望田野。
很快,公社的肥料厂顺利投产。最终,知青院的王刚、钱宁、赵兵三人成功入职肥料厂,开启了他们新的工作篇章。
而留下来的知青们,已然习惯了大河村的生活节奏。对于上工,他们早已驾轻就熟。每年两次的农忙时节,虽然疲惫不堪,但忙完之后,便是一段轻松惬意的时光。
大家一同上山采集山货,为即将到来的漫长冬日储备充足的食物,然后便是舒舒服服地猫冬,享受着乡村生活的宁静与质朴。
时光悄然流转,不知不觉间,秋收的忙碌已然结束。按照往年的惯例,秋收结束后便要交粮,然后进行分粮。
然而今年有所不同,由于荒地抢种了一季农作物,分粮的时间便推迟到这些地里的庄稼收割完毕之后。
尽管分粮的时间晚了些,可村民们的脸上却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今年土地面积增加了,大家心里都清楚,能分到手的粮食肯定要比去年多不少,估计整个猫冬时节都能吃上几顿饱饭了,这份喜悦如同冬日暖阳,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
荒地抢种的作物预计还要半个月才能收割。村长瞅准时机,组织大家上山采摘山货。此时正值榛子、核桃等坚果成熟的季节,漫山遍野都弥漫着丰收的气息。
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背着背篓,早出晚归。李芷若和知青们也加入了采摘的队伍,收获颇丰。
他们把捡来的山货晒在知青院,看着那一堆堆的山货,仿佛看到了冬日里的富足与温暖。
虽然每天回到知青院时,大家都累得双腿酸痛,仿佛已经不属于自己,但一想到满满的收获,第二天又都能充满活力地再次上山,继续投身到采摘的热潮中。
山货采摘得差不多的时候,荒地的农作物也到了收割的时节。大河村再度陷入了热火朝天的忙碌之中。
大家齐心协力,经过一个星期的奋战,终于将所有的粮食都颗粒归仓,那堆积如山的粮食,是大家辛勤劳作的最好见证。
“这段时间都辛苦了,明天放一天假,大家好好休息休息,后天分粮。”村长高声宣布,声音中带着几分疲惫,但更多的是喜悦与满足。
“好好好!我们确实累坏了,正需要休息一天。不过看到这些粮食,就觉得一切的付出都太值得了。”有村民在下面跟身边的人小声嘀咕着,脸上满是欣慰的神情。
分粮的日子终于到来,大家天还没亮就早早来到晒谷场,自觉地排起了长队。知青院的知青们也都早早赶到,只有李芷若还在房间里。
她心想,粮食又不会长腿跑掉,何必在那儿站着等几个小时呢,不如多睡会儿懒觉。她在房间里舒舒服服地睡了个懒觉,慢悠悠地起床收拾好,才朝着晒谷场走去。
那里依旧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有的村民已经领完粮了,却还在一旁跟大家闲聊,似乎舍不得离开这个充满喜悦的地方。
这时,不知是谁率先开了口:“今年大家能多分这么多粮食,都要感谢李知青和王知青啊!”这一句话,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千层浪。
大家纷纷将目光投向李芷若和王清,嘴里不停地说着感谢的话语。
两人一下子被热情的村民围得水泄不通,动弹不得。李芷若见状,连忙大声喊道:“村长,快帮帮我!我还没领粮呢。”
村长听到呼喊,赶忙大声对村民们说:“大家都散开,别围着了,让李知青、王知青去领粮。你们把感谢都放在心里,以后多照顾照顾知青们就行。他们小小年纪就来到这里,人生地不熟的,也挺不容易的。”
村民们听了,都连连点头,纷纷让出一条路来,眼中满是感激与善意。
随着气温逐渐降低,冬日的气息愈发浓厚,大家都开始进入猫冬模式。有几个知青已经踏上了回家过年的旅程,毕竟这里猫冬的时间较长,大家只要在年后元宵节左右回来就行。
这天,村长找到李芷若,关切地问道:“李知青,你想回家过年吗?”
“哪有不想回家过年的呀。可我今年刚来下乡,按规定没资格请假呢。”李芷若眼中闪过一丝失落,无奈地说道。
“鉴于你跟王知青为村里作出的巨大贡献,村干部们商量决定,破例给你批假回家过年。”村长笑眯眯地说道,眼神中满是赞许。
“真的吗?那太好了,我能回家过年。村长我要请假,我要请假!”李芷若兴奋得一下子蹦了起来,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喜悦。
重生回来后还没见过家人,算起来,她已经好多年没能和家人团聚了。如今听说能回家,她心里别提多高兴了,那种喜悦简直要溢出来。
李芷若快步跑回屋子,分别给陈明泽和他的家人写了一封信,告诉他们自己要回家过年,还叮嘱这几个月先别寄信或者包裹过来。
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亮,李芷若就坐上了牛车,前往公社。她先去把信寄了,然后转车到县里买火车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