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默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校园里的学生们匆匆走过。自从普林斯顿会议和与维尔斯的接触后,团队一直在考虑下一步行动。窗玻璃上,他能看到自己的倒影——疲惫但坚定,眼神中闪烁着一种新的光芒。
"邮件来了,"林小雨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李默转身,看到林小雨正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个厚厚的文件夹。
"维尔斯研究所寄来的正式邀请函和全部材料,"她晃了晃文件夹,"他们确实很重视这次合作。"
李默接过文件夹,里面装着厚厚一叠介绍材料,正式邀请信,以及一份详细的合作协议。最上面是维尔斯的亲笔信:
"李博士,普林斯顿的会面让我确信,您的量子信息场理论代表了物理学的未来方向。开放科学基金会愿意全力支持您的研究,提供您和团队所需的一切资源,没有任何学术限制。我相信,真正的科学突破往往来自于主流之外。期待您的回复。——亚历山大·维尔斯"
李默坐下来,仔细翻阅协议细节。维尔斯科学创新研究所提供的条件令人印象深刻:三年无条件资金支持,专属实验空间,完整的技术团队配合,以及最先进的量子观测设备。
"这些条件确实优厚,"李默思考着说,"但离开大学系统意味着我们将进一步远离主流学术圈。"
"我倒认为这可能是好事,"张磊从他的工作站转过身来,"看看最近几个月主流学术界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嘲笑、排斥和各种刁难。"
林小雨若有所思地翻看着研究所的介绍图册:"维尔斯研究所位于远郊的山区环境,设施先进但相当隐蔽。他们明确表示尊重研究自主性,不干预研究方向和发表自由。"
"关键问题是,"陈教授思考道,"我们是想要获得学术认可,还是想真正推进这项研究?如果是后者,维尔斯提供的正是我们需要的环境。"
李默陷入沉思。自从量子信息场理论提出以来,团队一直在学术边缘挣扎。普林斯顿会议虽然带来了一些转机,但主流学术界的态度仍然谨慎甚至敌对。维尔斯研究所的邀请意味着他们可以不再受制于传统学术体系的限制,但也意味着进一步的孤立。
------
下午,团队在异常研究中心的会议室召开了正式讨论会。
"我们应该把决定视为战略选择,而非简单的去留问题,"李默开门见山地说,"现在我们有三条路可选:一是留在学术体系内,继续争取认同;二是接受维尔斯的邀请,获得更大的研究自由;三是两者兼顾,保持某种平衡。"
"第三个选项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操作难度很大,"陈教授指出,"你们不可能同时在两地全身心投入研究。"
"我认为关键在于我们想要什么,"林小雨说,"如果目标是学术声誉和理论被广泛接受,留在大学系统可能更有利;如果目标是突破性研究进展,维尔斯研究所显然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张磊补充道:"别忘了,在大学我们还要应付各种行政事务和课程任务。在维尔斯,我们可以百分百专注于研究本身。"
李默看着窗外,思考着这个决定对团队每个人的影响:"如果我们接受邀请,大家都需要搬迁,这会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林小雨的博士论文怎么办?张磊,你的化学研究项目呢?"
"我可以将博士研究方向调整为量子信息场与东方哲学的交叉研究,"林小雨平静地说,"实际上,这样的转变对我的论文反而有利。只要能保持与导师的远程沟通,并不会影响我的学业进程。"
张磊耸了耸肩:"我的化学研究已经陷入瓶颈。说实话,你的量子信息场理论比我原来的项目更有突破性。我很乐意转向这个方向。"
陈教授拿出一张纸,画了一个简单的决策矩阵:"让我们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个选择。"
矩阵列出了几个关键因素:研究自由度、资源保障、学术声誉影响、长期发展前景和个人生活变化。讨论持续了整个下午,每个人都贡献了自己的见解和顾虑。
------
傍晚时分,李默独自去往校园的人工湖边散步,整理思绪。夕阳映在湖面上,波光粼粼。他回想起过去一年的经历——从最初的实验事故,到能力觉醒,再到学术界的排斥和普林斯顿的转机。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也充满惊喜。
一位正在湖边写生的艺术系学生认出了他:"您是李默教授吧?我读过您的'量子信息场理论'网站。虽然我不太懂物理,但您对宇宙结构的描述让我产生了很多艺术灵感。"
李默有些意外:"你不觉得那些理论太异想天开了吗?"
女孩认真地摇头:"伟大的艺术和科学不都是源于对常规的突破吗?梵高在世时也被认为是疯子,但他看到的星空漩涡现在被认为预见了湍流理论。"
这段偶然的对话触动了李默。他忽然意识到,量子信息场理论的价值不仅在于学术认可,更在于它如何改变人们对宇宙的理解,如何启发不同领域的创新思维。
回到办公室,李默看到团队成员还在等他。
"我做出决定了,"他平静地说,"我们接受维尔斯研究所的邀请。但我们不会完全切断与学术界的联系。我们会继续发表论文,参加学术会议,保持与对我们研究持开放态度的学者的合作。"
"这意味着双倍的工作量,"陈教授提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