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临川的夜下着细雨,仓库后门的灯闪了两下后熄了。秦风坐在老旧会议室里,面前是一张空桌,桌边是林嵘递来的一份提案。
提案标题很简单:
“关于成立轮值协调小组的建议”
附议人名单长达三页,其中包括了运营组、培训组、服务部,还有三名区域代表。
他一页页翻着,翻得很慢,屋里安静得能听见雨水顺着瓦沟滴落到地面上的声音。
黄志强坐在旁边,一言不发。
他们都知道,这是一件迟早会来的事。
提案内容不复杂,说白了就是要设立一个由多方节点组成的协调小组,定期主持平台事务运行,代替总部集中决策制。
也就是说,金风将迎来它成立以来第一次实质性的“去秦风化”。
制度还在,规则不动,流程照常,但秦风本人,不再是每件事的最终拍板人。
“他们写得挺克制。”林嵘指着那句:“为保障组织运行更具持续性及公平性,建议设立轮值制,核心协调人不固定,由节点代表联合选出。”
“你看得出来,他们是用尽力气尊重你这个创始人身份,但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
“组织太大了,大到不可能只靠一个人继续顶着。”
秦风点了根烟,没抽,就拿在指间转着。
他想起几年前第一次摆摊那晚,风大得连塑料布都撕得哗哗响,黄志强冻得在火堆旁瑟瑟发抖,而他蹲在地上画第一张摊位规划草图。
没人信那东西会有用,也没人相信他们卖风扇能成组织。
可现在,那个一手画图、写规矩、定制度、稳共识的他,却被组织本身温和地提醒:
“你已经不是唯一必须存在的人了。”
第二天,他没有马上给回复,而是去了江北。
江北是最早一批金风节点建立地之一,组织稳定、运行规范、几乎每条制度试行期都在这里先落地。
他约了三位老成员喝茶,没人拿文件、没人谈制度,只是问了个很普通的问题。
“你们觉得,组织现在是不是还非得我来拍板?”
一个年近六十的女节点主笑了笑:“你要是不在,大家肯定不踏实。但你要老在,大家也不敢主动了。”
另一个年轻的服务点主管想了想:“你在,我们就总想着‘让你定’。但其实最近这几个月,很多事我们自己决定也没出问题。”
“不是我们不需要你,是我们开始学会自己去试了。”
他又去了南塘。
南塘是一处节点新兴区,发展快、变化多、年轻人多。
刚落座,南塘培训负责人开门见山地说:“你不能把我们全留在你后头,我们得试着走在你看不见的地方。”
“你想让金风活一百年,那就不能只有你一个人在前面想。”
回临川那晚,他在共议平台上写了一句话:
“如果一个组织非要我一个人拍板才能走,那我过去做的一切就都白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