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小说

精英小说>重启人生的 > 第五十六章 替代秩序(第1页)

第五十六章 替代秩序(第1页)

三环以外的那块试验地,如今看起来不过是一片刚刚铺平的泥地,几条临时道路蜿蜒穿过,搭着钢筋支架的脚手架随风轻晃。工地里工人并不多,偶尔能听见打桩机低沉的嗡鸣声。很少人知道,在这片看似毫不起眼的土地下,藏着一条早在三个月前就完成铺设的数据骨干链,长度不到八百米,却能承载整个城市四成以上的实时反馈流。

这就是秦川称之为“替代秩序”的实验起点。

一切必须从最基础的逻辑开始。

那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数据中心架构的逻辑,不再是中心分发,而是每个边缘节点具备可自主演算能力,在资源调用、反馈结构、权限分布三方面形成相对对等的对话式结构。

简单来说,就是:不再由“谁说了算”,而是“你我如何说服对方”。

这听起来理想化,但在秦川设计的“行为信任图谱”里,已经具备了具体可执行算法。过去这些年他做的每一次“隐形投资”,实际上都是为了训练“节点在多环境下的行为稳定性”,如今终有一天,成了这个网络最初的支撑材料。

这不是一个公司能撑起来的架构,也不是政府短期内能接受的运行逻辑。但秦川赌的,从来都不是现在,而是未来五到十年的腾挪空间。

他有耐心,也有时间,更重要的,他有一整套“无人察觉的储备力量”。

而另一边,顾知源的人也并未停手。他们在各省推动“本地算法标准接入法案”,试图通过立法层面压缩秦川系统的“数据运行自由度”。表面理由是“为了统一市场技术规范,防止算法黑箱”,但业内人士都明白,这场运动的矛头指向何方。

秦川对此没有任何公开表态。

他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应对。

他通过砚川系下属的一家数据咨询公司,在过去三周内陆续向全国九个城市递交了“本地数字信托平台合作意向书”,并附带一份从未曝光的“市域信用微单元自洽模型”说明文件。

这个模型,名字拗口,逻辑极强。

它的核心思想是:每一个城市可以构建自己的“城市数据账户”,不再以外部标准为衡量唯一尺度,而是依据自身发展结构动态生成算法逻辑,再进行内循环验证。这就像是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货币体系”,理论上不再需要完全依赖国家级算力或平台。

一时间,各地政务系统陷入讨论。

这是“本地治理”的另一种表达,也是秦川用“地方性实验”撬动全国性制度裂口的尝试。

有些城市很快跟进,有些却选择观望。最先响应的是三线以下城市,因为他们一直都处于平台分发资源体系的末端,早就厌倦了“全国一刀切”的逻辑。这些城市急切地想要自主权,而秦川恰恰提供了一个可以尝试的选项。

这种裂缝,就像毛细血管里的钙化斑块,一旦出现,短期也许没有问题,长期必然影响系统流动。

“他不是要颠覆国家级架构,他是要让你们意识到,这东西压根没稳定过。”江允在一次闭门会议上评论道。

那天会议结束后,有人悄悄递给秦川一张名单。

名单上列着七个人,全是过去两年在全国推动地方数字立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他们多数出身于某部委系统,有的早已退休,有的仍在体制内,明面上毫无瓜葛,但他们的很多调研、政策建议、稿件来源,都指向一个相同的“中枢”。

这个中枢,就是那个被顾知源当作“最后底牌”的组织:R6研究组。

这七人,是R6剩下的全部线头。

秦川接过名单后,没有多言,只在回办公室的车上对老罗说了一句:“风声要紧,从今天起,不接受任何外部系统对接测试申请。”

老罗点头。

第二天起,整个“纽网基地”对外全线关闭。不再开放任何实验参观,也不再对外说明施工进度。一切对外资料更新均停留在前一周版本,外人根本不知道,秦川在内部已经开始了“灰域系统”的最终打通测试。

所谓灰域,并非非法,而是“不受明规则约束的灰色协议”。

一旦测试通过,意味着秦川可以将整个系统从“实验数据自治”转入“结构自洽自治”。

这就像从“副驾驶”直接抢占“方向盘”。

而对方也不是没有察觉。

就在系统封闭第三天,国家技术标准管理中心突然发出一份征求意见稿:《新型分布式数据结构管理办法(草案)》。

通篇看似中立,实则写满限制。凡是采用“行为信任图谱模型”的数据平台,必须“纳入国家统一监管沙盒测试周期”,并接受“行为异化预警审查”。

意思很明确——你要自洽,可以,但你得在我的盒子里玩。

秦川看完草案后只笑了笑:“他们终于开始急了。”

那晚,他把所有核心成员叫到办公室,没有演讲,没有计划,只是问了一句:“你们真准备好了?”

老罗说:“我们不是为你准备的,我们是为我们自己准备的。”

江允说:“你不疯点,我们活不到现在。”

小高说:“没后路了,再不打,真只能躲一辈子。”

秦川点头:“那就,开始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