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开始用‘共识’这词,就说明他们已经输了。”
当天晚上,灰域系统正式上线“GSA行为协约标准演化测试模块”。
模块分为三层:
“本地行为流数据结构映射”
“评分逻辑多路径模拟器”
“国际行为协约权限标签系统”
换句话说:
你要用,可以;你要玩,行;你要改,也行——但请带着我的名字。
欧洲地区三个国家次日主动向灰域研究院发出协定合作函:
“愿配合灰域协约模块完成第一轮行为适配测试。”
IDSA陷入沉默。
那天下午,秦川站在窗前,看着中控室外一排排操作员正同步处理全球反馈信道。
李知秋走近,轻声道:
“你现在写的是规则。”
秦川语气平淡:
“不是写。”
“是拿走那支笔。”
当天晚上,全国金融媒体头版头条:
“灰域成为全球首个由非政府系统主导完成全球协约化结构测试的中国平台。”
评论一句话:
“从定义变量,到定义结构,再到定义秩序,这不是技术扩张,这是文明写入。”
凌晨三点,灰域中控系统内“国际协约反馈频道”出现一条特殊反馈:
来自南美S国三号城市数据平台的模型测试报告中,行为模型出现少量“非线性收敛异常”。
这是一种结构漂移现象,代表灰域行为逻辑在当地运行时与原有社会信用系统发生“规则挤压”。
问题不大,但有危险。
因为如果不处理,未来灰域路径可能被当地系统“反推”,最终导致主权割裂。
秦川坐在灰域总台通道A组旁的冷操作室内,神色冷淡。
“开始了。”他说。
“他们不满足于合作,他们想反过来定义我们。”
李知秋语气沉:“我们现在写的是共识,如果这时被改,下一页就是别人写的。”
秦川没有犹豫,立即启用一项灰域系统内部预设机制:
GPA结构绑定模块
这个模块在早期只是一个备用选项,它的核心机制是——将灰域行为结构与当地节点的**“数据主权映射关系”**绑定,以合同形式确认:
灰域系统路径不可本地修改
所有模型参数更新需通过灰域主控通道反馈确认
结构逻辑具有“首发解释权”
通俗说法:
“你用我的系统,必须承认我才是这套逻辑的主人。”
绑定文件的名字只有五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