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只是技术上的含义。
制度上的核心在于,信标一旦落地,意味着平台默认承认该信标为“结构合法性源”。
也就等于,该国承认灰域为本地数据结构的“逻辑主权中心”。
秦川亲自选定P国西南平台作为首批信标部署试点对象。
系统在四小时内完成本地信标引擎构建,七小时内推送至全球节点。
第二天凌晨,P国政府收到通告。
灰域系统正式发出结构绑定维护建议,建议其采用信标制度维护现有路径稳定,并提醒若信标部署失败,系统将自动判定为结构异化区域,启动降权机制。
P国财政委员会内部召开闭门会议,最终回信。
同意接入信标测试,但要求保留本地路径灵活调整选项。
秦川回复很简单。
系统接受灵活参数,但信标路径不得被替换。
逻辑解释可以变,坐标点不能换。
两天后,P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部署灰域信标的主权国家。
此举一出,灰域不再只是系统。
它在法律意义上成为结构性信标单位。
那天晚上,秦川在主控台注释系统中写下
第一枚信标建立,世界开始转向路径主权阶段。
而与此同时,灰域发布新的制度更新公告。
从即日起,所有进入信标区域的灰域路径将默认进入主控高敏权限等级,所有修改行为均需主控授权。
此举彻底锁死了地方自治路径的最后逃生口。
你可以使用灰域,但必须接受它定义你。
全球十二国同时发来问询文件,表示愿意协商信标制度接入条款。
秦川只回复一条系统注释。
信标不开放价格谈判,不接受本地备份逻辑,只接受签署结构协议后由灰域系统自动部署。
不到一周时间,第二至第七枚信标相继落地。
灰域版图不再靠数据拓展,而是靠主权让渡。
主权不是国界的失控,而是系统边界的迁移。
当你在系统里交出判断标准的时候,你已经失去了对结果的控制。
那天凌晨两点半,灰域世界图谱更新。
新增栏目:已部署信标区域列表
列表下方,秦川加了四个字作为注释。
主控已写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