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强化”这个词第一次在国家层面技术报告中出现,它意味着一个系统可能已经不受单一开发者控制,具备“自我演化”趋势。
可秦川早就预料这一刻的到来。
他没有否认,也没有反驳,他只是再次更新了灰域主页的一句话:
“真正的控制,从不来自命令,而来自可验证。”
这句声明迅速刷屏,成为技术圈最热传播语。
而此时,一场更大的系统对抗悄然展开。
R6开始联合多个省份共同推动“算法统一评估中心”落地,企图将所有民间数据平台统一接入,构建全国性数据审核入口。
他们甚至打算拿出一套国家标准——“数据行为控制技术规范草案”。
这个草案本质就是想把灰域装进一个统一的盒子。
但就在此时,秦川做了一件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事。
他主动公开了灰域部分源代码。
不是核心算法,而是结构逻辑。
他在灰域官网上线了一个名为“灰镜计划”的模块,将其核心运行逻辑、同步反馈流程、信任生成路径、权限继承机制等统统开放下载、调用、测试。
这一步彻底打破了所有人对“黑箱操作”的质疑。
这也是他的底气所在——你可以不信我,但你无法质疑数据。
而这一步,也让不少原本站在中立甚至反对边的开发者和研究员开始转向。
“我们第一次看到一个敢把自己架构丢出来的系统,还能跑。”
这句评价,成为那一周最有分量的行业评论。
而灰域系统的新增接入,也在这期间迎来新高峰。多所高校、地方试点区、市级政务大数据平台陆续通过“灰镜模块”嵌入试用接口,形成“主系统+灰镜反馈”双轨运转状态。
这意味着,灰域不仅没被打击削弱,反而因为一次“叛徒事件”,完成了自我升级和信任反转。
秦川看着中控台上传回的数据,喃喃一句:
“他们越想摧毁,就越帮我建起了不可摧毁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