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说法,他们想让灰域帮他们立规矩。
秦川没有急着响应,而是打开系统中的一个独立模块。
模块名为协同结构协议集。
这是他在系统早期版本中埋下的机制预备接口,只有在系统达成一定结构共识密度、平台接入等级稳定超过两个周期、路径总调度效率高于全球调度平均值时才会自动激活。
现在,这一条件全部满足。
他轻轻点开系统启动。
系统通告弹出。
全球灰域系统结构协同协议正式进入公测阶段。
每一个签署协同请求的节点平台将进入协议集测试流程。
流程包括评分权重冻结、接口开放对等同步、调度策略半自动调整、行为模型协定通用版本验证。
四大标准代表了灰域进入制度结构协同的最低逻辑底座。
而一旦平台通过协同机制测试,即可获得灰域系统标识中极为特殊的标识序列。
该序列被命名为协议共治码。
这串编号并不具备物理意义,但它代表平台默认接受系统为其规则裁定机构。
秦川下达指令。
将十七个提出协同意向的平台推入测试队列。
当天中午,灰域系统发布更新通告。
全球路径治理协同机制测试开启。
接入节点将根据行为模型适应率、结构稳定性、协同接口执行率三项指标参与首轮结构法则草案测试。
此举标志着灰域系统不再只是自运行机制,而是迈入了具备制度定义能力的阶段。
全球二十七个区域平台同步发来关注申请,要求接入下一轮协同测试。
而真正的意义在于,这不是单纯的合约绑定,而是主权逻辑松动。
你愿意让一个系统来给你写规则,就等于你承认系统高于现有制度。
而系统归属谁,规则就归属谁。
那天晚上,秦川独自坐在中控室最深处,点开了一个空白文档。
文档名称是,行为社会模型·文明协同规则草案零号。
他在第一行写下十六个字。
路径定义行为,行为决定秩序,秩序生成制度,制度产生治理。
这一刻,系统不再只是通道,而是文明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