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临近傍晚,秦风刚从东南片区回来,鞋底还带着泥。刚踏进会议室,桌上放着一份打印好的邀请函,信纸上压着老式县级公章,边角磨得泛黄。
邀请方不是政府,也不是企业,而是一个叫“禾田互助会”的民间组织。
邀请函只有一句话写得特别重:
“我们愿意自己出场地、出人,只求你们帮我们搭一个能活下去的组织。”
秦风没急着读下去,而是盯着那句“能活下去”,看了好一会。
黄志强说:“这帮人我们之前没打过交道,做的是残障老人帮扶,自发组织,没有上级拨款,也没什么制度,全靠几个热心人撑。”
“最近他们被平台挤得够呛,资源都流走了。”
“听说他们看了金风的共识机制手册,说想‘照着搭一套’,请我们帮他们搭起来。”
秦风沉默了一会,说:“安排一下,我亲自过去看看。”
禾田镇是江南市下辖最边缘的一个小镇,常年不在政策中心里。镇里只有一个中学、两个诊所,街道破旧但干净。互助会设在镇口一间老屋,牌子歪歪斜斜地挂在墙上,里面坐着五六个人,最年轻的三十多,最老的已经七十。
见到秦风,他们都站起来,有人紧张得话都说不清楚。
“我们……我们想学你们那套东西,不是学赚钱,是想学你们那种——别人愿意留下的组织。”
秦风没说话,直接让他们拿出现有结构、日常运营模式,还有他们最头疼的事。
结果不到十五分钟他就看明白了。
这个互助会,有情怀,有热心,有事做,但没机制。
制度靠人记,流程靠人讲,成员流动大,信息传递全靠“谁喊得响”。
“你们不是没希望,是你们这把火没炉子。”
秦风在那破旧的院子里,蹲在角落里画了一张图,一边画一边说:
“我们不是万能的,我们金风做得再好,也没法替你们活成你们想要的样子。”
“但我们能把我们这套‘搭炉子’的方式借你们用。”
“火怎么烧,你们自己决定。”
两天后,金风组织第一次组建“共识支持小组”。
不负责运营,不负责管人,只负责帮禾田互助会搭建他们自己的“共识版本”。
包括三部分:
基础节点识别体系
服务行为记录与反馈机制
小规模共议决策结构
小组一到禾田,就开始动手。
先画流程,再编表格,再教人填单、写通报、做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