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些老职工被系统调出主调序列,但他们在本地平台中是核心人物。”
“他们不是不优秀,是他们……不适应系统的评分逻辑。”
秦川没有说话,只把指尖轻敲桌面,目光扫过每一个人。
“所以你们是想保人?”
对方点头。
他轻轻叹了口气。
“那你们有没有想过,那些被系统认定为高活跃高信任的个体,是否也曾在你们原本的结构中被压着?”
这句话一出,会议室安静下来。
没有人能反驳。
因为他们都明白,那些从灰域评分里冒出来的年轻人,的确是真正的“被忽略的信任价值”。
秦川站起身。
“我不是要系统替代你们,而是要你们重新学会信任。”
“不是信我,是信那些你们没看见过的人。”
会议室一片寂静。
那天下午,他独自离开主楼,前往江南近郊一所职业技术学院。
那里正在举行一场灰域“底层路径反馈实测”活动。
操场上,一群年轻学生正在用自己的行为反馈数据建模,提交任务模块,评分生成后立即反馈到平台通道。
秦川没有惊动任何人,他站在教学楼顶层的露台上,看着他们的互动。
这些人才是真正的结构基石。
不是高管,不是决策者。
而是一个个踏实上传行为数据的人。
秦川忽然觉得,系统走得再远,必须让他们跟得上。
回到中控后,他立即签署一项新通告。
“灰域将设立结构学习缓冲机制,所有在三十日内评分下滑但行为一致性良好的个体,将纳入延迟调整区,不再立即降级。”
这是一次微小但极重要的结构调整。
它不是妥协,而是等待。
系统可以精准,但不能冷血。
晚上十点,秦川一个人坐在办公室,李知秋走进来,递上一份报告。
“今天又有五个国家提出愿意同步灰域通道标准模型。”
他接过,看也没看,轻声说。
“有时候我在想,这个世界到底是越来越规则,还是越来越疏离。”
李知秋没接话。
秦川放下报告,仰头靠在椅背上。
“如果规则让人无法靠近,那我宁愿慢一点。”
“系统不是墙,它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