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点说:
你在玩双面人,我就让你的数据“说了也没人信”。
这一机制上线三天后,G省三个行业评分平台主动断开旧系统接入,申请完全接入灰域结构,并签署“行为透明共享协议”。
秦川没有得意。
他知道,这场全国系统结构战的关键不是谁先倒,而是谁最后站着。
第三站,西部L省。
该省为全国主系统的最早使用地之一,被R级联盟视为“制度结构示范区”。
灰域系统上线以来,该省未发表任何声明,也未进行任何接口兼容测试。
表面沉默,实则强烈防范。
秦川亲自调出L省结构地图,发现其中有一条异常路径“C20-EQ节点”数据反馈波动极小,异常稳定。
这是典型的“人工数据压制结构”。
说明对方不是没动作,而是早已布控一套“反灰域通道清洗机制”。
这种机制类似一种“低频截断”,在不改变系统主运行路径的前提下,通过模拟灰域接口行为反馈来“伪装兼容”,实际却在悄悄诱导误判。
简单说:
“伪灰域”,假接入,真排斥。
秦川没有犹豫,调出灰域系统深度核验引擎,启动一项极其敏感的程序:
“路径逆向演算测试”
该测试会主动向所有接口发送结构模拟包,测试其是否具备真实动态反馈能力。
如果不能,系统将其直接打为“静态镜像通道”,从系统逻辑上彻底删除“该节点行为数据信任资格”。
结果三小时后出来:
L省八个主系统节点中,有五个被标为“伪接入”,三个位于重点政务平台。
灰域系统后台自动生成制裁提案。
秦川签发执行。
二十四小时后,灰域系统所有数据不再流入L省三大平台,相关合作企业被灰域认证系统降权,灰域内部通道全部切断。
消息传出,舆论爆炸。
谁都知道——这已经不是系统兼容问题,而是“结构制裁”问题。
当天深夜,L省副主任技术总管打来私人电话。
只有一句话:
“我们愿意重新评估合作方式。”
秦川没回,只让人发出一封邮件:
“从今天起,灰域不再谈‘接入’,我们只谈‘归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