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情况是军部一定会采购金乌,并且内阁要求星海未来集团尽早让金乌面世。
那问题就来了,面世可以,然后呢?
生产计划怎么安排?
现在一共五条生产线,只动用了其中一条在进行总装,另外四条还在整备阶段。
一旦试飞成功,接下来肯定五条生产线全部开动,但数量如何要求呢?
交付周期要确定,交付地点也要确定。
不可能就摆在厂里。
“如果所有脉动生产线全部启动,一个月可以生产几架?”
毕翰宇瞥了一眼不远处的某个方向,小声问道。
“8小时工作制,单条生产线单月产量是1架多点。”
“16小时工作制,单条生产线单月产量3架。”
“5条生产线全部开工是15架。”
“但要考虑到设备维护、系统升级调整、人员不熟练等多方因素,预估稳定在月产量10到12架差不多。”
“也就是说年产量是120架。”
林远算的还是比较保守的。
“人员不熟练?”毕翰宇仿佛听到了一个新名词,一个让他从没想到过的名词。
他都有些不敢相信自己居然在一家军工单位听到了这个词。
如果是别人说他早拎着对方衣领开始口腔体操了。
林远无语的叹了口气:“毕将军,我们从没搞过这种大型飞机,人员熟练操作设备也是有学习时间和成本的。”
“就这我还没算上人手问题呢,我们集团在这方面人手不足,恐怕不能支撑5条生产线全部采用16小时工作制。”
所谓16小时工作制,就是两班倒,每一班八个小时。
那就意味着5条生产线至少需要配备11个班,其中1个班是用来防备紧急情况的。
这样的一个班,不是几个人几十个人那么简单,是由十几个部门小组组成的大几百人近千人组成的一个班。
这些人一进入厂房,就要求能够接受和控制一整条生产线,进行完整的开工生产。
至于林远说的人手不足的问题也很正常,哪怕有其他各个飞机研究所派来的支援帮忙训练,但毕竟时间短任务重。
要招募到合格的飞机生产制造员工,本身就是一件大海捞针的事情。
这可不是进场打螺丝,培训个2、3天就能干的。
要不这玩意怎么会成为大学里的一个专业呢。
对于设计和研究的技术人员和专家们来说,不会存在这个问题,因为技术、理念就放在那里,只要能确定理论正确,就可以干活。
但实际上手的工人不行,没培训不熟练,不会就是不会,你拿刀逼着他也不会。
人被逼急了也并非什么都做的出来。
“那我让各个单位给你们支援点人手呢,或者他们以老带新的方式搞?”
毕翰宇想了想,提出一个想法。
林远一口答应了下来:“可以,生产线和系统的底子是华航的,他们旗下单位所研究所更多,随便派点人就够。”
“行,今天我就安排那边派人过来。”
“另外你准备下,把所有精卫的测试数据资料给我一份,一会有人过来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