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说的极是,那六个捉钱令史,确实在说谎。”
“臣带人去了万年县几个借钱的百姓家里,他们说,几天前的下午,那捉钱令史,去了他们的家,将粟米、麦粉、稻米,借给了他们。”
李承宗恍然,“借的不是钱,是粮?”
王晊点头道:“对,是粮!”
“那几个捉钱令史,欺骗那些百姓说,现在的粮价还是三百文钱一斤,日后还会大涨,借了就有的赚。”
“那些百姓,就以三百文钱一斤粮的价格,借了二百斤粮。”
李建成忽然道:“不是一百六十六斤多一点吗?”
五万钱,除以三百,是一百六十六点六六,确实是一百六十六斤多一点。
王晊看着他,解释道:“那些百姓说,捉钱令史告诉他们,多出的粮,算送给他们的。”
“那捉钱令史还告诉他们,借的是粮,但是还的时候,必须是钱,因为还粮的话,粮价一高,他们就吃亏了,那些百姓觉得没错,就答应了下来,这才有了这些契据。”
李建成微微颔首。
李承宗啧道:“百姓就这么好骗吗?”
李建成瞅了他一眼,“如果不是你,这粮价,还得往上涨。”
萧瑀附和道:“殿下此言说的极是,若是没有皇太孙殿下,他们确实会赚上不少。”
李承宗看向萧瑀,此时他已经发现其中一个关键问题,“那些捉钱令史具体是哪天借出去的钱?”
王晊回应道:“在殿下调查粮荒那天。”
果然,那六个捉钱令史在说谎。。。。。。李承宗啧啧了一声,这几个人是提前把风险转移出去了。
这就相当于股市,听闻有大动静,就立即将股票抛售出去。
这几个捉钱令史也是一样,在听闻到朝廷有人要对粮荒出手之时,先不管朝廷会不会真的出手,他们先收手再说。
如果粮价得到控制,他们就是转移了风险。
如果粮价继续上涨,也不损失什么,他们已经赚的盆满钵满了。
到底是生意人,真精明啊。。。。。。李承宗心里想着。
就在此时,萧瑀的不满声音响起:“那些百姓,贪得无厌,这么看来,他们也是活该。”
王晊摇头道:“不是这样,他们都是穷人。”
萧瑀吃了一惊,“穷人?”
王晊点头道:“对,我去过那些借钱百姓的家里,他们就是穷苦百姓。”
“他们之所以借粮,主要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有口吃的。”
王晊同情道:“粮价那么贵,他们根本就买不起,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吃得起一口粮。”
萧瑀皱眉道:“他们就没想过借了会出问题?”
李承宗叹了口气,“都穷的吃不起饭了,还想什么问题,不借,是死,借了,或许还能活,萧公,换做是你,你会怎么选?”
萧瑀不忿的拍了一下案几,“这六个混账东西,对穷人出手!”
李承宗缓缓说道:“富人,不稀罕他们手里的粮,有头脑的,知道这粮价再高也高不到哪里去了,也不会借。”
“只有吃不起饭的穷人,才会从他们手里借这些粮。”
“很显然,这几个捉钱令史是吃准了这一点。”
说完,李承宗望向王晊,问道:“那些百姓,现在是什么态度?”
王晊肃然说道:“那些百姓提到这个事,情绪很激动,说只愿意归还粮食,不愿意还钱,他们觉得是官府坑骗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