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nbsp;nbsp;nbsp;“是在求韩大哥办事啊。”说着真要叉手作礼。
nbsp;nbsp;nbsp;nbsp;唇红齿白的郎君这样笑着,坦坦荡荡的姿态,很少有人会真的拒绝。
nbsp;nbsp;nbsp;nbsp;韩淲也本就是玩笑,卡着辛三郎的肘弯让他停下:“那就等你身子好些的时候给我弹一曲吧,叫我也听听百金都难买到的‘辛郎奏琴’究竟是什么样?”
nbsp;nbsp;nbsp;nbsp;辛三郎微微一怔,旋即微笑:“临安府旧闻,韩大哥竟然也晓得。物以稀为贵,我的琴声却全贵在‘稀’上了。”
nbsp;nbsp;nbsp;nbsp;既然韩淲这么说了,他也没什么好扭捏的,“那就这样说定了。改日,我给韩大哥下帖子。”
nbsp;nbsp;nbsp;nbsp;韩淲“嗯”一声,按住辛三郎,靠近了些:“不说那些闲话了。三郎,我为了什么来的,你应该也清楚”
nbsp;nbsp;nbsp;nbsp;他看着辛三郎眼睫低垂的侧脸,“你只救下一个虞将军的女儿就满足了,就不管江西数以万计的百姓了么?江西灾情过重,再不开仓就来不及了。陆叔父上折要求开仓放粮却屡遭阻挠。官员们都怕惹事上身,所以不肯自己做这个出头鸟,只勉强支应着罢了。但若多州长官一同上折,官家也不能责众”
nbsp;nbsp;nbsp;nbsp;他紧紧盯着辛三郎。
nbsp;nbsp;nbsp;nbsp;但辛三郎的回答明显还是叫他失望了:“韩大哥,我们都只能管力所及的地方。”
nbsp;nbsp;nbsp;nbsp;力所及?
nbsp;nbsp;nbsp;nbsp;韩淲看着他,双眉微蹙
nbsp;nbsp;nbsp;nbsp;韩淲还是个青年的样子,但明显和莲心这种小孩子的模样已有了很大差别。
nbsp;nbsp;nbsp;nbsp;莲心好奇地看着韩淲自上了车之后就兀自沉思的侧脸,一心一意盯起他来。
nbsp;nbsp;nbsp;nbsp;马车遇到一个沟堑,趔趄了一下。
nbsp;nbsp;nbsp;nbsp;车中连垫子带人都跟着颠了一下。
nbsp;nbsp;nbsp;nbsp;托腮凝视韩淲的莲心也跟着栽了个措手不及,咬了舌头:“哎哟!”
nbsp;nbsp;nbsp;nbsp;韩淲回神,“小娘子,你这是在做什么呢?”
nbsp;nbsp;nbsp;nbsp;“我在猜涧泉哥哥你多大了呀。你比我和三哥看起来要大好多呀。”莲心夸张地拿手比划,“有这——么多!”
nbsp;nbsp;nbsp;nbsp;韩淲笑,“有那么多吗?我可不是爬藤呀。”
nbsp;nbsp;nbsp;nbsp;借这两句对话,他才从沉思状态中缓过来,撩起帘子看看外头,伸个懒腰,一边思索着:“我应该是比三郎大七岁?”他回头打量莲心,微笑,“比你么,大概得大上个十来岁吧。”
nbsp;nbsp;nbsp;nbsp;莲心捧场地“哇”一声:“好大啊!涧泉哥哥是个大人了!”她羡慕地,“二十二岁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呢?真想快些长到二十二。”
nbsp;nbsp;nbsp;nbsp;就算是前世,她也没有长到二十多岁过呀。
nbsp;nbsp;nbsp;nbsp;韩淲却没有笑话她天真的童言童语,而是认真地回答:“变成大人,好处有很多,烦恼也有很多。”
nbsp;nbsp;nbsp;nbsp;莲心狡黠一笑:“变成大人的烦恼,包括今日来找爹爹他们帮忙的事么?”
nbsp;nbsp;nbsp;nbsp;韩淲显然很是意外,意外于莲心小孩子式的敏锐。
nbsp;nbsp;nbsp;nbsp;尽管如此,他也并没有将碰壁的苦恼与她多说,只笑着敲敲她的脑袋,便缄口不语了
nbsp;nbsp;nbsp;nbsp;说是曲水流觞,但若冒着雨曲水流觞,显然只会得到旁人“蠢”的评价,而非“风雅”。
nbsp;nbsp;nbsp;nbsp;故而到了之后,莲心见到的是一群在廊下或坐或立的少年郎君们,以及零星几个小娘子。
nbsp;nbsp;nbsp;nbsp;一人正在讲话:“抚州旱灾四起,百姓生活困苦。今日我们不谈风雅之事,只谈‘民’。不若每人各作一首田园风光之诗,以示激励民生之意。”
nbsp;nbsp;nbsp;nbsp;莲心确认了一下自己没有听错。
nbsp;nbsp;nbsp;nbsp;她实在是太疑惑了,所以抬头向韩淲求证:“他说的是‘作诗激励民生’对吧?可百姓大多不识字吧?”
nbsp;nbsp;nbsp;nbsp;而且拿什么激励不好,拿诗激励?他们在开玩笑吧?前世连反诈宣传都发鸡蛋呢!
nbsp;nbsp;nbsp;nbsp;她是绝对不会承认她曾为了鸡蛋乖乖听完了反诈教育的!
nbsp;nbsp;nbsp;nbsp;韩淲拉着她站在不远不近的树下,笑比了个“嘘”:“别吵。让我们先听听,他们要作什么激励的好诗。”
nbsp;nbsp;nbsp;nbsp;提议的人自己先道声“献丑”,吟道:“卖鱼得酒又得钱,归来醉倒地上眠。小儿啾啾问煮米,白鸥飞去芦花烟。①”
nbsp;nbsp;nbsp;nbsp;人群中已有人在响应方才人的提议,略想片刻便道:“农家不厌一冬晴,岁事春来渐有形。昨夜新雷催好雨,蔬畦麦垅最先青。②”
nbsp;nbsp;nbsp;nbsp;一位笑眼儿郎君似乎没怎么想,顺口接道:“了了晴山见,纷纷宿雾空。樵归妇腰斧,渔罢叟收筒。③”
nbsp;nbsp;nbsp;nbsp;一位沉吟片刻,道:“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④”
nbsp;nbsp;nbsp;nbsp;众人不禁都喝道:“好!虽不够引经据典,却天然可爱,这首一出,我们的竟都成了废纸了。”“当为魁首,当为魁首。”
nbsp;nbsp;nbsp;nbsp;“怎么你们都是作关于‘水’啊‘雨’啊的?”互相追捧之声不断,有人此时提出疑问,“作些别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