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小说

精英小说>离婚后我成了豪门阔太 大江流 笔趣阁 > 第95章(第1页)

第95章(第1页)

第95章

“比如在这个故事中,女演员是来看医生的,直到某个信号出现,读者才知道女演员不是来看病的,而是在拍戏,这是第一层反转。

接着继续,通过医生的行为和自言自语,告诉读者其实他真是医生,不是演员,他是在为女演员进行治疗。拍戏,只是治疗的方式。而这,是第二层反转。

医生视角略过,开始描写女演员,再通过她的行为和自言自语,告诉读者,其实她才是真正的医生,而所谓的医生才是病人,这是我设计的第三层反转。”

查剑英和陈建公听了胡为民的故事设计后,大呼过瘾。

原来,小说还能这么写,原来这就是“剧中剧”嵌套式结构,太精彩了!

陈建公追问道:“胡老师,您不是说还有第四层反转吗?”

“第四层反转需要打破第四面墙。”胡为民道。

第四面墙?

两人面面相觑,不懂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胡为民侃侃而谈道:“打个比方,舞台上原本像个小房间——左、右、后三面都是实打实的墙,唯独观众席这边是堵看不见的“空气墙”。演员在里头哭啊笑啊,假装不知道台下乌泱泱坐着人。要是哪个角色突然转头冲观众挤眼:“嘿哥们儿,你看我这哭戏假不假?”——这就叫把第四面墙砸了个稀碎。

搁小说里更邪乎,主角能突然从书页里探头跟你唠嗑:“兄弟,作者把我写这么惨你也不管管?”要么是角色发现自己活在别人编的故事里,边逃命边骂街:“这破剧情谁安排的?有本事出来单挑啊!”这种捅破窗户纸的玩法,就跟说相声的突然跳下台找观众要瓜子似的,既能把人拽进故事里当"共犯",又能整出荒诞搞笑的效果,比直接往故事里灌二锅头还上头!”

最早使用“第四堵墙”这个术语的是法国戏剧家让·柔琏。1887年他提出,演员要表演得像在自己家里那样,不去理会观众的反应,任他鼓掌也好,反感也好。

舞台前沿应是一道第四堵墙,它对观众是透明的,对演员来说是不透明的。

两人听的很过瘾,没想到胡为民能把一个概念如此轻松有趣的描述出来。

“胡老师,我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嵌套式结构,是您首创的叙事结构吗?”查剑英问道。

胡为民摇摇头,“不是,嵌套式结构在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创作的长篇小说中《法国中尉的女人》中有所体现。”

“胡老师,你懂的真多!”

查剑英和陈建公是真这么觉得,今天他们收获太大了,不仅是学了怎么写小说,还有嵌套式结构和第四面墙,他们觉得这些知识对今后的创作非常有用。

“好了,不用拍我的马屁。只要你们今后多读书,这些知识早晚能学到。”胡为民笑着摆摆手,然后继续道:“结构明确后,人物的塑造同样是难点。”

查剑英和陈建公两人点点头,没错,表面上《演员》的故事中只有两个人,可要是把反转后的他们算上,人物实际上直接翻倍。

因为反转后,他们的形象和之前大不相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