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月用指尖点了点安年的小鼻头,宠溺的说道:“你看,现在不懂吧?”“若是年年去学堂里好好学习,以后便可以认字识数,写诗作画,当年年会断文识字后,自然就会博古通今。”安年似懂非懂的点点头,说道:“那成,等咱们银钱挣够了,就进学堂。”“银钱是挣不够的,最佳启蒙却只有短短几年。”“那年年明年就去学堂,学习认字识数,以后也要变得和姐姐一样厉害。”听安年这么快便答应下来,安月内心松了一口气。祖孙三人来到荒地,安年放下背篓,说道:“我们现在就挖很多很多的野蒜,挣银钱进学堂。”安月和外祖母都不约而同的笑了笑。安年还真跟个小大人似的,开始教外祖母如何下刀挖野蒜。祖孙三人蹲在荒地里,有说有笑的挖着,时间总是过得很快。日落西山,岁暮天寒,一股寒气随风而起。外祖母起身对姐弟俩说道:“年年,月月,咱们回家吧!年年刚生过病,这会儿天气转凉,不宜在外久待。”安月朝外祖母点点头,想着院子里应是有人来送鱼换银钱了。祖孙三人连忙背起背篓,——回家。安月走进院子,放下背篓,院子里站着一对男女,女子是陈大志媳妇儿,看来男子定是陈大志。安月连忙去屋檐处取提前准备好的柴火木炭。外祖母和陈大志夫妇说道:“你们两口子一下午便捕到这么多鱼?”陈大志看起来便是一个憨厚老实的人,他挠着后脑勺,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婶儿,这是我们俩带着两个崽子一起捕到的鱼。”安月拿着柴火木炭和她的背篓走过来,陈大志媳妇赶紧上前说道:“月月,这是我们捕的两桶鱼,你看看可还成?”安月走过去一看,全都是大鱼,品相很是不错。安月笑着点点头,转头说道:“舅舅,麻烦你过来同大伯一起抬秤称重,外祖父看秤报数。”把木桶一个个提起来,将桶里的鱼和水快速倒在背篓里,把水漏掉,再用大秤的秤钩将背篓钩住,将扁担穿过提绳,两人抬起准备读数。外祖父读着大秤杆子上的数:“四十七斤。”鱼可是不能缺水太久,两人放下背篓,将鱼赶忙倒进水缸里。外祖父说道:“再将背篓称一下。”这时,张大财挑着木桶走进院子,他放下肩上的木桶,笑着对陈大志夫妇调侃道:“哟!你们跑得够快啊!”陈大志说:“天有些下凉,怕两个小崽子着凉,便早些回来。”安月将第一次的称重,记在围墙上后,又将空背篓的斤两也写上去。安月走在陈大志夫妇面前,说道:“一共是四十七斤,除开背篓的二斤,正好是四十五斤。”夫妇俩笑着表示同意的点点头。随后安月便数出九十文钱出来,交给陈大志。“一共是九十文钱,清点看看是否对数。”陈大志激动的接过安月手中的铜板,递到他媳妇儿手中。他媳妇儿数了数,兴奋的点着头说道:“对的嘞,对的嘞,整整九十文钱。”张大财惊讶的睁大着双眼,走上前对着夫妇两人说道:“九十文钱就这样挣到手啦!?”夫妻俩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双手捧着手里的九十个铜板,乐呵呵的笑着。两人有些不敢相信的问着安月:“我们这就可以走了?”安月朝他们笑着点点头。夫妻俩高兴的三步并作两步往大门口走去。舅舅笑着对他们喊道:“哥哥,嫂嫂,拿着银钱就跑,这水桶不要,那我可就收起来啦!”陈大志表情有些憨憨的笑着跑回来:“嘿嘿……把这给忘了。”所有人都忍不住大笑起来。外祖母和安年坐在院子里,看了会儿热闹,见陈大志夫妇走出院子,她也牵着安年去伙房帮忙。接着开始秤张大财送来的鱼,还是和之前一样,倒入背篓里。外祖父读数:“三十五斤。”安月还是照旧将数记在围墙上。把鱼倒入水缸后,张大财赶忙放下背篓,好奇的向安月走去,安月数了六十六个铜板交给张大财。说道:“总共是三十五斤,减去背篓的二斤,便是三十三斤。”张大财看着安月手里的铜板,乐得都合不拢嘴。“这是六十六个铜板,大伯再仔细数数,看看对不对数。”张大财闪烁着双眼,激动的接过铜板,说道:“对数的,对数的,我相信月月。”江成海问道:“大财哥,凯子哥去做甚了?为何还未回来?”“这不快过年了嘛!李大壮和几个人上山去打山货,结果其中一人摔断了腿,听说几家还因分山货大闹起来。”“哎……一堆子的事,这不,凯子才领着媳妇孩子去娘家小住几日,帮忙调解调解矛盾。”“原来如此!”“叔,阿海,我先回了。”父子俩朝张大财笑着点点头。后面又陆陆续续来了几个人挑着水桶进院子,都给他们一一过称。天空像是被笼罩着一抹轻烟,渐渐变暗,外祖父说道:“大家动作加紧些,黑天了。”后面称得分别是:二十斤,三十斤,二十八斤。安月将铜板一一数好交到他们手中,所有人接过银钱,脸上都洋溢着不可思议的表情,个个都兴奋不已。天已漆黑,所有人的鱼已全部称完,银钱也全部给到位。外祖母和魏氏也已做好晚饭。祖孙三人忙活了一下午,洗洗手准备吃晚饭。饭菜已摆好,一家人坐上桌。安年早早坐在桌上,开心的摇晃着双腿,说道:“姐姐,今晚有吃肉肉呢。”安月看了看桌上,确实有肉,可能是因为前几日刚吃过肉,这会儿也不那么馋肉吃。外祖母给安月夹了一块肉,放在安月碗里,笑着道:“你这小身板儿瘦巴巴的,得多吃点肉。”外祖父问着安月:“今日一下午,总共收了多少斤鱼?”:()农家长姐当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