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典藏华夏》掀起全民浪潮之际,京都历史研究学院的沈长明也同时回到了学院当中。
董昌平和刘学习当天就开启了一次座谈讨论会。
主要有几点。
第一,通过秦朝历史遗留问题,秦朝和其他六国的联络统一和规划具体方阵,进行探讨。
第二,始皇本人性格的分析,还有史书对他的多方评价,是否存在具体的真实性。
并且研究学者们要拿出相应的资料进行证实。
第三,始皇帝,对于后世两千年,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这个问题的议论性是最大的,大部分历史研究学者对于秦始皇的分析,出现了极大的两极分化定义。
暴政,残忍,杀气重,心胸狭窄是对他最多的评价。
焚书坑儒就是秦始皇时代,他心胸狭窄的典型代表。
可是另外一部分人却认为,始皇帝的功要大过于过的。
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统一了度量,统一了货币,这件伟大事件的促成,为后世的大一统做出了难以想象的基础贡献。
没有2000年前秦始皇的全方位统一,后世的华夏土地,还能叫做华夏吗?
或许就是这个州那个州,这个国那个国了。
就像现在的欧洲一样,一个地方就是一个国家,根本就没有自己的传承文化,更无法更新与认同自己的传承血脉。
这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但是秦始皇有大智慧,他将统一后的所有障碍全部清除。
可还有学者认为他的做法过于暴力,以杀戮创造短暂的和平,以强大的秦朝武力值强行统一所有人的思想。
这本身就是违背人性与道德的逆天之事,所以秦朝的成立时间非常的短暂,然后就灭了。
这样的问题,一直在这个小型的学术研讨会中争论不休。
大概三个小时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