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瑀城和余琛这时都转身过去看他,还没等他们开口,那人说话了:“我叫陈淞,是附中初中部升上来的。”
陈淞看了他俩一眼,然后把视线重点放在了宋瑀城身上。“你是保送来的吧,是不是没参加中考?”
“对。”想到这里,宋瑀城语气中带了些自豪,“我6月的时候就只负责给班上同学捏肩捶背,端茶送水。”
这番话让陈淞紧绷的脸色略略缓和了下来,问道:“你是达到什么条件了才保送的啊?”
宋瑀城想了想,当时的资料好像都是校长和班主任帮自己弄的,他也没出什么力。“具体是哪一条达标了我也不太清楚,可能是物理奥赛一等奖,数学奥赛一等奖,荣山省三好学生,或者是连续三年卫县全市第一吧。”说完,他又露出个和善的微笑,但陈淞的脸色似乎又僵硬回去了。
“哦,那确实挺强的,不过我初中时卫县那边有人花钱过来附中借读,都是一帮煤老板的子弟们,不学无术,烦得很。”陈淞脸上带上了一丝厌恶的神色,随即反应过来,看向宋瑀城:“我不是在说你啊,你肯定是实力足够的,主要是煤老板那群孩子太烦了,你肯定不是。”
宋瑀城没说话,心想,这你可猜错了,我还真是煤老板的孩子。
余琛对他保送生的身份非常感兴趣,继续一脸兴奋地问着:“那你当时是怎么知道自己保送的呀,是不是某天突然被……”
他的声音生硬地停了,视线越过宋瑀城盯住了远处,神情发愣。宋瑀城疑惑地转头,发现他盯着的门口方向又进来了一群新生,三三两两走在一起小声交流,唯独有一个女生耳中插着耳机,紫色的耳机线在白色的棉质衬衣上看起来很显眼,她目不斜视地朝前方独自走着,眼神清亮,浅红色的嘴唇抿得很紧,随后选中了宋瑀城他们前一排靠过道左边的一个位置坐下了。
宋瑀城感到耳边有一阵风,扭头一看,发现余琛正努力地冲那个女孩挥着手,一直看着她落了座,他才无奈地放下手,冲着那个女生喊道:“栗苒?栗苒!”
女生无动于衷。
她似乎是沉浸在了音乐中,右手落在扶手上,食指有节奏地一点一点,饶有兴趣地将头扭至左边,专注地看着左边墙壁上的花纹。
“栗苒!”
对于将栗苒从音乐中叫醒这件事,余琛的专注度显然更高,他的喊声逐渐急切起来,声音也变高了。
那个女孩子似乎终于听到了,肩膀微微一沉,仿佛叹了口气,然后伸手将右耳的耳机拽下来,回头冲着余琛招了招手,脸上保持着恰到好处的微笑,嘴角翘起来了一点,脸上露出来一点浅浅的酒窝。
余琛很高兴,正要组织语言邀请她过来坐在左边,但栗苒招手之后就扭过了头,飞快地把耳机又塞回去了。女孩扎着马尾,发梢垂落在肩胛骨的高度,当她再次扭脸去看左边墙面的花纹时,宋瑀城看到她发根处绑着一根黑色的带子,缠出了一个蝴蝶结,那蝴蝶结没有很对称,看起来颇为随性,应该是自己系出来的。蝴蝶结一侧的带子垂到了耳朵上方,小巧的耳廓看起来圆圆的向前弯,宋瑀城不知为何想到了大熊猫幼崽。
余琛看着栗苒轻轻叹了口气,转过头后发现新结识的两个伙伴正在饶有兴趣地看着他,很显然,他说不出一段故事来他俩是不会罢休的。
“那个女生也是我们十九中的,不过成绩特别好,不需要优待分也能稳上附中。十九中就来了我们两个。”
“没了?”陈淞显然不满意这三两句话。
“还能有啥。我俩初中也不是同班,就是认识而已。”
“她看起来好像不太想理你。”陈淞犀利地补刀。
“也没有啊,她不是听音乐嘛,没注意到我叫她。”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她应该扭头后张望一下才能确定你的具体位置,但她刚刚没有,说明她听到了好几次,足够精准定位了。”宋瑀城热情地给他指点迷津。
“……我谢谢你嗷。”
这一段小插曲没有让余琛消沉太长时间,看来他已经习惯了和那个女生的这种相处方式。没过多久,他就继续天南海北地和旁边的两个男生聊了起来。
“今年附中的毕业生一本率达到98%了,我估计今天坐在这个报告厅的人十几年后必然非富即贵。”余琛絮絮地说着,“我觉得我多认识一点同学说不定比多考两分更有用处。”
宋瑀城看着坐得越来越满的报告厅,有些奇怪地问道;“我怎么感觉这届新生里面大多数都是男生啊。”
“附中理科强,文科班的实力不如省实验中学,所以没有下定决心学理科的也不会来。”陈淞介绍到,“我看过高中部上一届的毕业照,打眼一看黑压压全是男生和长得跟男生差不多的女生。”
宋瑀城扭头看向了前排扎着蝴蝶结的那个身影。栗苒周围也陆陆续续坐满了,在一群打扮朴素的新生中,她黑亮顺滑的长发以及鬓边白皙小巧的耳朵格外显眼。
这时,一个约莫四五十岁的中年男人上台了,他清了清嗓子试了话筒,开口说:“请还未落座的同学尽快找座位坐下,新生大会将于5分钟后开始。请抓紧时间。”
三人不再聊天了,想要为了第一次的集体大会做好准备。宋瑀城从书包中抽出了一个巴掌大的本子和一只钢笔,顺便拿出新生手册翻看起来。
大会开始。校长上台站在了演讲台前,后方亮起了巨大的屏幕,屏幕上是一张校园春天的照片,宏愿楼在海棠花的掩映下显得分外雄伟。
“同学们大家好。首先欢迎大家成为荣州大学附属中学的新生。本次大会将为大家简要介绍开学后的工作安排和相关的注意事项。同时,和大家介绍附中今年将要首次实施的一种培养方式。”
“竞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