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小说

精英小说>高阳谈中国历史(套装共6册) > 刘恩溥邓承修(第1页)

刘恩溥邓承修(第1页)

刘恩溥·邓承修

附记李鸿章刘锡鸿

自安维峻以后,名御史有所谓“台谏三霖”,我在《庸庵尚书》《同光大老》两作中,曾经谈过,不再赘词。不过,同光之际,言路大开,柏台人物,还有两位可谈。一是刘恩溥,一是邓承修。刘恩溥号博泉,直隶吴桥人,同治四年乙丑翰林,光绪三年补授浙江道御史,善于谲谏,妙语甚多。

光绪年间,刘恩溥奉派查旗。其时奉天将军为承恩公崇绮,刘恩溥并府尹松林一起参劾,措辞匪夷所思:

将军崇绮,除不贪贿外,别无所长;

府尹松林,除贪贿外,亦别无所长。

《清稗类钞》亦载其一事云:

时宗室某甲设赌局于皇城内,有旗人某乙者,亦世家子,以饮博倾其家,贫无立锥。一日,博偶赢,往索博逋,竟被殴死。其尸暴露城隅者二十余日,无为收殓者,官亦畏某甲势,不敢过问。

刘乃上疏言其事,略谓:“某甲托体天家,势焰熏灼,某乙何人?而敢贸然往犯重威,攒殴致死,固由自取。某甲以天皇贵胄,区区杀一平人,理势应尔,臣亦不敢干预。惟念圣朝怙冒之仁,草木鸟兽,咸沾恩泽。而某乙尸骸暴露,日饱乌鸢,揆以先王泽及枯骨之义,似非盛世所宜。合宜饬下地方,自检视掩埋,似亦仁政之一端也。”

邓承修的出身与李慈铭相仿,以举人纳赀为郎,分刑部,同治末年考授浙江道御史,旋以丁忧回籍。他是广东的客家人,所以成名后,都称之“邓镇平”,字铁香,而外号则为“铁汉”,光绪初年的清流中,与张佩纶的锋芒相侔。《清史稿》本传:

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又劾总督李鸿章失政,左副都御史崇勋无行,侍郎长叙等违制;学政吴宝恕、叶大焯,布政使方大湜、龚易图,监运使周星誉,诸不职状。会边警,纠弹举朝慢弛,请召还左宗棠柄国政。逾岁彗星见,则又言宗棠莅事数月,未见设施,而因推及宝鋆、王文韶之昏眊,请罢斥,回天意。是时文韶方向用,权任转重,会云南报销案起,又严劾之,仍不允。久之,迁给事中。

光绪甲申以后,全枢皆罢,以醇王为“太上军机”。军机处有重要上谕、廷寄,先送太平湖醇王府阅定,谓之“过府”。醇王涵养远不及恭王,对言路锋利,颇感不耐,于是而有明捧暗损之谋,清流皆畀以重任,结果“三江会办,只落得侯官革职,丰润充军”。邓承修亦被命担当实务。《清史稿》本传:

时朝鲜乱平,琉球案未结,上言简知兵大臣驻烟台,厚集南北洋战舰番巡,留吴长庆军戍朝鲜,互犄角。越南乱作,法人袭顺化,复请诏百官廷议,定国是,皆不报;十年,越事益坏,首劾徐延旭、唐炯失地丧师,赵沃、黄桂兰拥兵偾事,宜肃国宪。

其夏,法人愿媾和,承修联合台谏上书,极书和议难恃,旋与司业潘衍桐密上间敌五策,并劾李鸿章定和之疏,嫉刘永福敢战,言之愤绝。

亡何,法果败盟,侵台湾基隆,枢臣议和战未决,于是承修再陈三策:法所恃为援者西贡、东京,我若师分三路,亟攻越南,彼将自救不暇,策之上也。分兵为守,敌至则战,敌退不追,老师糜饷,利害共之,策之中也。若虑饷绌运阻,不敢言战,则其祸不胜言矣,是谓无策。补鸿胪寺卿,充总理各国事务大臣,自此陈说兵事,章凡十三上,多见采纳。

邓承修入总署在光绪十年九月。总署办事,自恭王以来,建立传统,有事会商决定,除非意见上重大歧异,不另上奏。邓承修“陈说兵事,章凡十三上”,可知在战略战术方面,常持异议,自难为当政者所容,亦使在北洋遥执外交枢纽的李鸿章,大伤脑筋。于是第二年奉派议和及勘界。《清史稿》本传:

明年(光绪十一年),赴天津佐鸿章与法使巴特纳商和约,定新约十款。还,乞归省。未出都,命赴广西与法使会勘中、越分界。至则单骑出关,会法使浦理燮。浦理燮欲先勘原界,承修据约,先欲改正界限,不相下。乃阳以文渊、保乐、海宁归我,而阴电其驻京使臣,诋承修违约争执,谓非先勘原界,势将罢议。

按:《中法新约》十条中,第三条规定,“六个月内勘界,北圻界处,或稍改正”;又第五条,“保胜以西,谅山以北通商,华设关,法设领事”,则很明显地,勘界的中心点为镇南关外的谅山。《清史稿·邦交志三》记:

粤东粤西界务,邓承修与张之洞、李秉衡等会商,其与法使浦里燮在关门文渊会议,承修执约内“北圻边界必要更正,以期两国有益”之语,欲以谅山迤西,自艽葑、高平省至保乐州,东自禄平、那阳、先妥州至海宁府,划归中界,浦使以据约,不过于两边界址略微更改,不能及谅山及西地,旋允请示本国,卒不行。

十二年,复议界,会浦里燮病,仅由镇南起勘至平关而止,东西不过三百余里,余未履勘。浦里燮旋回国,法改派狄隆,由滇赴粤,与邓承修等议界。

翻开地图,邓承修要求的国界线,以谅山为中心,顺着自然地理的北江到广西龙州,向西沿着高平河到高平、保禄,东则沿着现在越南的琪穷河,由禄平、那良至芒街,大致为现在越南的福安公路以北之地,都应划归中国,结果以未获朝廷及北洋的支持,邓承修为国保疆土的雄心,未能实现。

当时在李鸿章主持之下,总署迭次训饬邓承修,不得固执成见,速行勘定为宜。其原因有二。在议界之后,要进行谈判商约,以为西陲瓯脱之地,得失无关大局,两害之间权其轻,不如弃无用之地,争有用之商约为上策。

此时方为慈禧立一大功。原来慈禧自甲申四十万寿以后,以归政为名,求颐养之实,正议修西苑之海,而蚕池口有座天主教堂,为康熙年间所敕建,钟楼极高,俯瞰西苑,一览无余,慈禧非常讨厌,责成李鸿章,非交涉拆除此教堂不可。

其时的天主教在法国人手里,法国主教樊国梁一口拒绝,毫无商量的余地。后来有高人献议,说普天下天主教都归罗马管辖,如果到教廷活动,获得同意,不怕法国人不就范。李鸿章因于光绪十一年十月初,派天津海关税税务司英国人敦约翰为代表,往罗马向教廷交涉迁移蚕池口教堂及通使事宜。

结果颇为圆满,教廷同意中国另行拨地、拨款迁移蚕池口教堂。但实际上还须跟法国打交道,而法国对中国直接向教廷展开关系,颇为不快,曾特别向教廷申明,在华有“保教权”。为了打开僵局,李鸿章觉得在议界方面,不妨让步。以后蚕池口教堂毕竟迁移了,即是现在北平的西什库教堂,天主教徒称为“北堂”者是。

勘界是个苦差事,既须披荆斩棘,又须跟洋人打交道,而稍有出入,则有失地的大罪,朝廷当初派他此差,原为“请君入瓮”的惩罚。邓承修历经艰辛,而所争者竟不获朝廷支持,灰心丧志,锐气尽消。光绪十三年勉强毕事后,旋即谢病,主讲丰湖书院,十七年郁郁病殁惠州。光绪十年甲申,恭王罢政,清流尽没,清朝气运可知。明朝亡于甲申,谓清朝亦亡于甲申,未始不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