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别看星星那么亮,其实它们离我们很远,星星的光是不会变的,月却有阴晴圆缺,正如人有旦夕祸福……所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满月和繁星也不可兼得呢。
“这些知识,我前世的地理老师都教过。
“奉孝,你为什么要在曹公事业璀璨如繁星漫天时,独自收了光芒,做那寂寞无闻的暗月呢……你知道的,我喜欢圆满,不喜欢残月,可偏偏这个世界总是满月少,残月多……”
“奉孝,这个汉末世界,孤独得很。塞外的秋夜,总让我想起,前世在乡下夜间听见风吹麦浪的声音;还有塞外的星空,跟我们家乡那儿的一样美丽呢!可无论什么时候,我们肉眼能看见的星光,大部分都是很久以前发出来的,多遗憾,我们永远赶不上第一瞬的光……”
……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崔缨随手掷开酒杯,醉醺醺地瘫坐在榻前,开始胡言乱语。
“郭奉孝,你好‘不治行检’!你可知你怎的‘不治行检’么?
“你没有心,你把你的心都掏给了那个高高在上的君主……你看错了人你晓得不……他曹孟德不值得!
“当初宛城滑铁卢,那人明明对诸将发誓,再不会输一场仗,可他就是不长记性!他官渡打赢袁绍之后就骄傲起来,都听不进臣下的谏言了你知道吗?
“你说……赤壁一战,若你还在,他会听你的话么?
“可你到底还是要走啊……呜呜呜……”
崔缨伏在榻前,小声啜泣起来。
郭嘉忽然在床上突然剧烈咳嗽起来,霎时便将她的酒吓醒。
崔缨慌忙抬头,凑近前去,却见郭嘉面色惨白,他努力地睁开眼睛,从绒被中伸出一只紧缩的手,一下便抓住崔缨的衣襟,质问道:
“你……再说一遍,赤壁之战,曹公怎么了?”
“没……没怎么。”崔缨眼睛一酸,倒逼回泪水。
“你们与嘉说,曹公……在赤壁大败孙刘盟军,收复江东,而后平定西蜀……可方才,吾分明听见——”
“真没有。”说罢,崔缨喉中若灌重铅,一个字也吐不出来了。
“从实说来!”郭嘉急了。
眼泪再止不住,只簌簌地流,崔缨哽咽道:“崔缨发誓!只要我还留在曹营,就一定不会眼睁睁看着曹公在赤壁大败!!”
“什么?赤壁……大败?”郭嘉瞳孔紧缩,忽然失去了光彩,倏而,他松开了紧抓着崔缨衣襟的手,无力地垂在了床沿。
“杨夙说的,都是假话,先生……”崔缨收了眼泪,努力让自己冷静,“赤壁一战,曹公中计,输得一败涂地,再无力南下征服江东。刘备兵入西川,与孙权还有曹公成鼎足之势,致使天下三分。曹魏后来也不及统一天下,便被乱臣贼子司马懿篡权,夺去了江山。此番决心改变赤壁历史,不独为先生一人,更是为中原百年后安宁着想。”
于是,崔缨一口气将魏晋南北朝动荡的史实说出,说那八王之乱如何搅得天下大乱,说那五胡乱华如何使中原百姓流离失所,说那高平陵之变后多少无辜魏人被屠戮殆尽……
“崔缨设想,倘若能助曹公一统天下,兴许后来这些事便不会发生,兴许我的祖辈那时也不必因战乱南迁做客家人……而曹公获取天下的关键一仗,便在这赤壁之战!”崔缨目光炯炯,信心满满地说道。
可郭嘉却闭上了眼睛,重新安静地躺在了床上。
“若后来没有了后来,你又从何而来?”郭嘉脑子一点也不糊涂,向她发出致命一问。
崔缨哑然失色。
“唉——”良久后,郭嘉再次睁开眼时,眼角已噙着颗泪珠。
“孩子,莫执着罢,从一开始,历史便注定更改不得。”
郭嘉如此确定这个观点,以至于对自己的命运都泰然接受,却曾有理有据地替她辨析崔缨在历史上的“死活”。
“先生!”崔缨大声喊道。
“请您相信我吧!相信历史是可以改变的!您……难道就不想留下什么‘遗计’吗?您可以写信给曹公啊!叫他防着司马懿……或者……”崔缨眼珠一转,连忙道,“您给我留一封亲笔,劝阻曹公拿下荆州后,就养精蓄锐,别再南下与江东交战了!他一定会听您的话的!”
“司马懿?”郭嘉喃喃着这个名字,思绪飘到了遥远的年月,“可是那温县司马公之子?”
“对!对!就是此人!”
“吾病久矣,再不能执笔写一字……”郭嘉长叹一息,“杀了司马懿,就不会有‘夏侯懿’、‘公孙懿’、‘诸葛懿’么?缨儿,听嘉一言,万事勿管,且纵情江湖,做一世闲人吧……”
“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