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小说

精英小说>重启人生 我能打给十年前的自己 > 第六十七章 无名者(第3页)

第六十七章 无名者(第3页)

第一阶段:挑选五名成员脱离原有实验身份,进入社会实境,不以任何“原像”身份、代码、组织、社群标签出现,仅以“非定义者”身份参与生活、工作、交流。

第二阶段:记录这五人在未被识别前提下,是否仍能形成被社会接受、理解与信任的结构。

这是一次逆向实验。

不是“去社会化”,而是“反向验证社会是否真的需要身份才能构建结构”。

五位成员分别前往不同城市,不用真名、不建立任何公开社交账号、不注册任何身份性项目,只通过行为渗透进入社区协助、公益物流、小型建筑志愿协作、教学辅导等结构松散领域。

实验周期为三十天。

回收结果极其惊人:

四位实验者全部成功融入所在社区,并被视为“可信赖的外来人员”,其中两人甚至获得社区临时调度权限,而在此期间,没有任何人主动追问他们的“来历、姓名、背景”。

他们被称为“那个帮忙修灯的人”“那个每天背米上山的姐姐”“那个总是在早上六点站岗的小伙子”。

这便是实验的最大成果:

人之所以能进入结构,不是因为身份,而是因为行为的连续性。

秦川得出一个推论:

“社会容纳行为远远快于接受身份。”

而这一发现,引发了原像体系的一次大震荡。

他们意识到,长期以来,人类构建社会结构时可能错误地将“身份”作为前提,而忽略了最根本的——连续的、可被感知的行为,是一切信任结构的真正起点。

这也让他们意识到另一个更深的悖论:

“我们终其一生试图被看见,但真正让我们被看见的,从来不是我们叫什么。”

回到实验室后,五人集体放弃恢复原身份,提出希望将自己的后续实验编号改为“空名体A~E”,不再绑定真实姓名与过去记录。

秦川批准了。

并当场将他们原有记录从主系统中移除,留下的只有一句话:

“一个存在过的人,不一定要留下名字。”

这一决定被原像内部称为“空名协议”。

也意味着从这一刻起,原像正式进入“身份解构阶段”。

他们放弃“人物中心”,转向“行为流体化结构”。

不再由某个人担纲主导、提出议题、发表理论,而是由一个个未署名、无归属、无追溯的行为包裹组成每日反馈。

每一个实验、每一组行为,都以时间戳+行动轨迹的方式记录,无人追责、无人标记、无人置顶。

这在任何一个传统组织中几乎无法想象。

但原像却开始逐渐稳定。

因为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基础支点:

不是靠谁来维持系统,而是靠大家都不想让它崩塌。

这一意识的形成,是原像成立以来最深层的转型。

也标志着秦川正式从“主导者”转向“隐退中的系统变量”。

他不再提方向,不再写注释,不再召开会议。

他每天只是出现在走廊某处,坐下,喝水,沉思,有时什么都不做。

有人问他:“你还在吗?”

他笑了笑,轻声说:

“我比任何时候都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